沂河丨家学、家风 对少年诸葛亮的影响

临报融媒 2023-05-29 阅读次数: 6954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和父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家族及家风、家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家族及家风、家学对少年诸葛亮的影响尤其重要,这个时期是少年诸葛亮思想初步形成、人格塑造逐步健全的重要阶段。陈寿《进〈诸葛亮集〉表》说:“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从中可以看出少年诸葛亮才能在家族中已崭露头角。

诸葛亮(181年-234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他出生于美丽的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附近,也就是汉代的阳都古城。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为迁入阳都的始迁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也兼收他学。西汉元帝时提拔为司隶校尉,其职责为“出讨奸猾,治大狱”。其刚正不阿的个性,“刺举无所避”惩治违法犯罪精神,“伏节死谏”“官尊责重”的执着敬业精神,“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的无畏牺牲精神以及进退有度的作风,都对当时的诸葛后裔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以明经为郡文学”则开启了诸葛家族通经致用的学术渊源。

司隶校尉诸葛丰迁至琅琊阳都后,大大提高了诸葛家族的社会地位,诸葛家族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二百余年后至东汉,诸葛丰后裔诸葛亮父亲诸葛珪(?—189年,字君贡),任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197年,字胤谊),与荆州牧刘表交好,为袁术所属豫章太守。可见,诸葛氏家族仍是阳都有名望及影响的大家族。

诸葛珪生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3个儿子及两个女儿。两个女儿为诸葛亮的姐姐。诸葛瑾(174-241年,字子瑜),长诸葛亮7岁,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忠君孝顺,友爱兄弟,他“非道不行,非义不言”,“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他以兄长之情爱护弟、妹,感情笃深,长兄如父;他洛阳游学,学习钻研《尚书》《左氏春秋》等。

诸葛亮,字孔明,小其兄7岁,3岁时其母章氏病逝,6岁启蒙,7岁入私塾,学儒家经典。8岁时其父又不幸病逝。其兄弟姐妹由其叔父诸葛玄抚养。13岁时诸葛亮与家人为避战乱,被迫迁徙南方。诸葛瑾在谈到自己避乱南下的情景时曾说:“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幼,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可见诸葛亮一家生计之艰难,人生之坎坷。

自西汉诸葛丰至诸葛亮出生时约300年的时间,其家族繁衍生息,代代学习相承,经籍文史、科技、军事等家学累世不忘,不仅指导个人修身、治家,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甚至与社会的关系,具备传承性、主流性、向上向善性,且有实用性,能够指导社会发展,有经世致用、应对世务的特点。

有了厚重的家族文化积淀,并丰富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勤勉躬行,使诸葛家族学风浓厚,干事创业身体力行。自诸葛丰始,家风刚健进取、自强不息、中正俭廉、淡泊宁静、志存高远。这些家学、家风在农耕时代不仅包含有传统忠孝行为,更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些家学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家族成员,自然形成了诸葛氏良好的家风,也为诸葛亮有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克服种种困难、少年老成及后来的非凡成就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情感基础。

虽然诸葛亮天资聪颖,但事世难料,人生无常,3岁时其母病逝。他当时仍是顽皮孩童,对生死离别感知很少,对如水母爱的缺失感触不深。福无双至,祸不单行,8岁时其父又病逝,此时诸葛亮已读私塾,如山的父爱轰然坍塌,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他的悲伤是痛彻心扉的,何况13岁时又被迫流离失所。但他没有因失去母爱而自卑内向,而是自尊自重、宁静内敛;他也没有因失去父爱而自暴自弃、消极颓废、畏缩不前,反而更加刚毅。他积极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挑起家庭重担;他努力学习,博览群书,从诸子百家中汲取智慧,在磨练中增长才干;他博采众长,韬光养晦,伺机而动。诸葛亮能够很快走出悲伤,化悲痛为力量,与勤学善学、积极进取、报效家国的志向有关;与家族和睦团结、尊祖敬宗,家风中的忠孝传家、担当作为有很大关系,其叔父、哥、姐对他走出阴影都有帮助。他深受孔孟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着深刻的体会。

诸葛亮自小承受了不该承受之重,其父母及家族其他人通过努力、身体力行,使整个家族团结、凝聚、知感恩,诸葛亮知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不能忘本”,更不能“数典忘祖”。内心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奈及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强烈。但诸葛亮把这种孝心转变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担当作为,转化为“兴复汉室,讨伐逆贼”为国尽忠的壮举,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敬业的大孝。最后于公元234年8月病逝于五丈原的工作岗位上。辅佐刘备成就蜀汉伟业,成为一代贤相,成为忠诚与智者的化身。

诸葛亮对父母的爱及对家族的爱,表现在对诸葛家族家学家风建设的躬履笃行及对子女亲属的谆谆教诲上,这是一种无疆大爱。这些无不体现在传承千年的家训《诫子书》及指导家族礼仪的《又诫子书》和鼓励外甥“志当存高远”的《诫外甥书》中。

《诫子书》全文共86字,言简意赅、字字玑珠,叙述严谨、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内涵丰富,充满人生哲理,构成较为完整的育人体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一生修身、治学、立世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对家族的大爱,展现了淡泊、宁静、立志、勤学、俭廉、奋斗的人生态度,流露出惧怕子孙荒废时光、无益于社会的担心。这是一位慈父的大爱,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相符。

诸葛亮童年饱受磨难,但其有着良好的家学、家风滋润和熏陶,其在少年时期的人格、品行、思想就具有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其及其家族具有的中正俭廉、勤勉谨慎、躬履笃行、刚健进取、自强不息、淡泊明志、志存高远以及忠诚尚智丰富了中华传统的家风文化,展现了诸葛亮积极担当的奉献精神及浓郁的家国情怀,成为社会宣传、民间尊崇、家族膜拜、对手也敬重佩服的“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皋真”(清乾隆题诗)“大名垂宇宙”的全人。

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恰逢诸葛亮诞辰1842年纪念日。诸葛亮作为道义化身、人格榜样、忠诚楷模、勤政表率、俭廉典范、治家标杆,其励志、智慧的人生更是儿童的学习榜样。儿童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是我们想要的,但是学习生活中遭受些许挫折和打击或许对儿童的成长更有益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年6月1日临沂市将举办第十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及纪念诸葛亮诞辰1842年祭拜活动,活动不但可以展示社会民间尊祖敬宗睦族的传统礼仪,更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能昭示我们慕先贤、学榜样、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振兴中华的豪迈之情和坚定意志。诸葛亮的千古家训《诫子书》教导后人牢记家训,传承优良家风,感恩父母老师,感恩家族家乡,感恩国家。这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大有裨益,能够使他们心存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昂扬奋斗的姿态,勇立时代潮头,奋斗新时代,实现人生价值,为家乡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诸葛福煜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