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钩沉丨莒县县境西汉时期存在的几个县

临报融媒 2023-05-29 阅读次数: 12361

莒县是千年古县,也是地域较大的县。《重修莒志》(1936年修)记载,自秦朝设莒县后,西汉时境内另还设有11个县,分别是:东安县、阳都县、姑幕县、东莞县、灵门县、箕县、椑县、析泉县、高乡县、高广县、新山县。

到东汉时,另设5个县:东安县、阳都县、姑幕县、东莞县、诸县。

三国魏时另设5个县:姑幕县、东武县、阳都县、东莞县、东安县。

晋时另设5个县:姑幕、诸县、东莞县、东安县、阳都县。

宋代另设2个县:诸县、东莞县。

元代另设6个县:东莞县、诸县、义堂县、归义县、怀仁县、姑幕县。

高齐时另设2个县:怀仁县、东莞县。

宇文周时期另设2个县:怀仁县、东莞县。

隋代另设2个县:东安县、东莞县。

直至唐后单有莒县。

关于西汉时期这11个县,《重修莒志》介绍:东安县,故城在今沂水县南30里。

据汉安碑记载:“浮来山东西皆东安县地,则东安疆域,半在今县境矣。”

阳都县,据《水经注》记载,在沭水前边,阳都县东。今县西南境,当为阳都县地。

姑幕县,故城当在今诸城境,地域则半属今县。

东莞县,城与地多属沂水县,今县北东莞集,系后来徙治,尝亦为汉东莞县境。

灵门县,据《水经·潍水注》记载,故城址即今县北境石埠集。

箕县,侯国。据《水经·潍水注》记载,汉县,县境大半在今县境。《寰宇记》谓故城在今县北百余里。

椑县,侯国。《班志》自注:夜头水南至海,县志谓在今县地。

析泉县,侯国,故城在今县北95里源河乡石城村,地全在今县境。

高乡县,侯国,《寰宇记》谓故城在今县东南73里,汉县,地域大半在今县境。

高广县,侯国,《通志》谓在今县地。

新山县,侯国,《通志》谓在今县地。

查阅其它史料,对以上11个县也有介绍。大体内容是:

姑幕故城,在莒县城东北160里,今诸城市西北。

灵门故城,在今安丘县石埠镇。

椑县故城,在今岚山区中楼镇一带。

析泉故城,在今莒县库山乡上、下石城村。

高广故址,在今莒县小店镇一带。

阳都故城,在今沂南县南,故址在今砖埠乡黄疃、汪家庄一带。

高乡故址,在今莒南县十字路街道。

东安县故城,在今沂水县城南袁家庄乡前城子、后城子、黄崖头之间。

新山故址,在今莒县夏庄镇一带。

高阳故址,在今莒县龙山镇一带。

箕县故址,在今莒县东莞镇大沈刘庄一带。

东莞县,县治初在今沂水县城东北张家荣仁村,南北朝时县治移至今东莞村。

这些县中,存续时间较长的有东安县、东莞县、诸县等。其中的东安县,在隋开皇十六年(596)改称沂水县,延续至今。东莞县,东汉时箕、灵门、析泉3县并入,唐初省东莞县,其地划莒、沂水县。诸县在北齐时期,并入东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以县城西南30里汉故诸县城(今枳沟镇境内)为名,延续至今。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自秦代莒县设县以来,也是分分合合,最多时在西汉时期,多达12个县,直至唐朝单有莒县。当然,合并后的莒县地盘较大。就在编纂《重修莒志》的民国时期,莒县为民国以来山东第一大县,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约60公里(约合9000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今莒县的5倍)。莒县面积最大时,应包括今莒县全部、莒南县大部和沂水、沂南、诸城、安丘、五莲、日照市岚山区等地各一部分。西汉时之上述地区与附近之地,分属兖州刺史及徐州刺史两部。

至于抗日战争时期,从莒县划分出了莒南县、莒北县、莒沂边县、莒临边县、莒诸边县等县,则是后话。

这里还有几个疑问:第一,西汉时这12个县是同时存在还是有先后?存在的大体多少年?第二,这几个县的具体区域是哪里?第三,12个县中,箕县、椑县、析泉县、高乡县、高广县、新山县这6县是侯国,与其余6县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

还需要说明的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修的《莒州志》记载,西汉莒地有县四:莒、阳都、东安、卢。东汉莒地亦有县四:莒、灵门、海曲、箕。魏晋后有县二:莒、姑幕。到隋朝单设莒县。200年后,著名学者庄陔兰主编《重修莒志》,根据最新的成果,有了新的记载。《校注本雍正莒州志》(2014年出版)书中,校注者张同旭也对此作了说明。

莒地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多彩灿烂的文化。也可以说,莒文化也是当时莒地各县文化融合的结果。

管锡云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