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报头条丨临沂市蒙阴县:奋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临报融媒 2023-06-22 阅读次数: 9681

在临沂客户端讯 一座座村庄美丽蝶变、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阵阵歌声随风飘扬……走进当下的蒙阴县,犹如走进了世外桃源,一幅浓墨重彩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近年来,蒙阴县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不仅塑造乡村美丽风貌,更着眼于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不断夯实“好生态塑造好环境,好环境培植好产业,好产业带来好收成,好收成依靠好支部”的新路径,一步一步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好生态塑造好环境

时下蒙山北麓的桃墟镇百泉峪村,山环水绕,绿浓红艳,风景如画,宾客盈门。百泉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百姓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村集体年综合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实现了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

蒙阴县是全省首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如何把好生态做成老百姓宜居宜业的好环境?2019年以来,蒙阴县坚持以片区思维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打造“盆景”,把全县规划成36个片区。规划做好了,钱从哪里来?统筹山水林田湖路村的项目资金,用好“百千工程”政策,集中向片区倾斜。累计整合、撬动资金53.6亿元,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1个,覆盖了全县70%的村。通过一村一村地抓、一片一片地建,彻底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实现了全域无垃圾、全境无黑水、村村都美丽。

好环境培植好产业

连日来,野店镇新盛村果农苏京盛在忙着给蜜桃套袋。他说,靠着果园托管,去年蜜桃卖了9万多元,今年管理得好,增收两成不成问题。

环境好了,怎么解决老百姓增收的问题?蒙阴依托蜜桃特色产业,做成“一县一品”,全县80%的山地丘陵种植蜜桃,栽培面积71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农民80%的收入来自蜜桃产业。蒙阴蜜桃始终保持良种贡献率95%以上, “蒙阴黄桃”“蒙阴蟠桃”已成为蒙阴蜜桃两张靓丽名片,蒙阴现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全的蜜桃种植基地。立足蜜桃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四雁工程”,创新党委领导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发展的“双领双全”模式,全县共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10家、联合社16家,覆盖82%的行政村,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入社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与省供销社合作,开展“保姆式”“菜单式”山区果园托管模式,目前已经托管11万亩,每亩年可增加收入1200多元,实现了托管组织、服务对象和村“两委”三方共赢,走出了一条农业降成本、农民增收入、产业大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好产业带来好收成

眼下,正是黄桃成熟的季节,在旧寨乡莲汪崖黄桃交易市场里,一个个品种不同、形态各异的黄桃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蒙阴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以蜜桃等林果业为媒,构建起生态与富民结合的循环产业链条,构建“兔沼果”“果菌肥”的林上林下经济生态循环模式,培植形成“果、兔、蜂、菌”四大产业。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禽、蔬、药、粮、菌等特色林下种植养殖产业,蒙阴长毛兔、肉食兔存栏700万只,年加工兔毛4000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把果树残枝粉碎后种植香菇,年产菌棒1000万棒,加工的香菇酱系列产品80%出口欧美市场。

据了解,全县果品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每年老百姓的卖桃收入都在50亿元以上,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全县人均储蓄存款达6.5万元。

好收成依靠好支部

千条路万条路,建好支部才对路。

说起“兵支书”刘元华,垛庄镇古泉村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面对乡村治理这个“老大难”,刘元华不服输,从修路和整治环境入手,带领村“两委”把村庄收拾得干净整洁,凝聚了民心,也树立了党支部在村民心中的威信。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招引龙头企业金葵农业公司,建设了农业产业园。2022年古泉村实现集体收入18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实现了由普通村向远近闻名富裕村的转变。

2019年,蒙阴在全省率先开展“兵支书”选配试点工作,把“兵支书”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持续深化提质、扩面、创优“三项行动”,全县366个村有“兵支书”115人,占比31%,培育了“孟良崮下兵支书”特色品牌,以头雁领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蒙阴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让农业产业更强、农村环境更美、农民生活更富,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蒙阴力量。”市政协副主席、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说。

临报融媒记者 公茂钧 通讯员 张圣虎 薛飞

( 编辑: 李济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