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沂河·见证丨识字班队长孔祥举

临报融媒 2023-09-18 阅读次数: 14505

孔祥举,1932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燕子湖村,幼时加入儿童团,因机智能干,被选为识字班队长,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乡村八月,正是草木葱茏的时节,孔祥举老人在金桥庄居住的小院,一样透着季节的丰盈,丝瓜、豆角秧蔓伸展,累累果实煞是诱人。屋里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旁边倦卧着一只眯着眼打盹儿的花猫。我们的到来惊扰了小院静谧的时光。“我是识字班队长!”孔祥举老人面目清秀,一开口笑意盈盈,旁边是她的老伴王明松。

战争年代,沂南县革命氛围格外浓厚。孔祥举老人的娘家在金桥庄南边相邻的燕子湖村,她先是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站岗、查路条,发现可疑情况及时通知村里。“鬼子进了村就逮鸡吃!”孔祥举老人说,那时候村里人住的都是低矮的草房,领头的鬼子骑的马比屋檐还高,一进村鸡犬不宁,四处搜捕进步人士。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年轻的妇女主任孔庆香在躲避鬼子的追捕时,突发疾病,去世时只有三十来岁。

孔祥举在儿童团表现得又机智又泼辣,被村里的党组织看在眼里,就把她选为识字班队长。“识字班里真模范,俺到课堂去上班,一直上到下两点,回到家中快纺线;各人识字各人好,妇女地位得提高……”这首抗战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的《识字班歌》,孔祥举老人至今仍张口就能唱。

老人回忆说,当时教他们识字的是村里一个上过小学、名字叫李春堂的年轻人,才十几岁的样子。每天,上午是识字班来上课,晚上则是村里的男人来上课。史料记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革命根据地不仅大力开办抗日小学、正规小学,还开展了识字班以及冬学、庄户学等形式的民众业余教育,形成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新气象。

年轻妇女都愿意加入识字班,有的却遭到封建家长的极力反对。“我们上门去动员,有的婆婆就把新媳妇藏到地瓜窖子里。”婆婆反对的原因,除了不想让新媳妇抛头露面外,更怕的是让新媳妇“放脚”。识字班上课前,首先要检查是否裹脚,裹了的要当场放开。对那些封建婆婆来说,让新媳妇“放脚”是难以接受的,新媳妇在识字班刚放开脚,回到家又让婆婆给缠上了。

孔祥举老人说,当时上级来了三四个人的工作队,开展放足运动。工作队成员都是年轻的女同志,工作人员在群众面前赤着脚,掰着脚丫宣传放脚的好处和裹脚的危害,一旁的婆婆大娘早蒙了眼睛,连说“了不得!羞死了!”因为按照当时的封建传统,女人是不可以当众露出脚来的。孔祥举带领识字班跟工作队学唱《放足歌》:“姊妹们联合起来,齐心把脚放。读书呀、识字呀,共同得解放……”通过宣传,这些年轻姑娘、媳妇纷纷坚决反对裹脚,家里的老人也在新风气的影响下,渐渐转变了观念,使妇女们彻底摆脱了这一封建束缚。

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沂蒙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大肆反扑。孔祥举带领识字班不舍昼夜缝军鞋、做军粮支援前线,掩护身边的进步人士。有一天晚上,相邻的袁家庄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的突然袭击,驻扎在那里的一支武工队被还乡团包围,多数战士还没反应过来就惨死在还乡团的枪下,“队长孔庆平是我本家的长辈,他跳上房梁扒开屋顶摸黑逃了出来。”袁家庄离燕子湖村只有几里地的距离,孔祥举掩护孔庆平在家里躲藏起来,逃脱了还乡团的追捕。有过这次惨痛的经历,直到全国解放以后,耿直的孔庆平依旧不能原谅投诚过来的还乡团分子。

经过几年识字班工作的锻炼,孔祥举具备了成熟的政治觉悟。1949年2月,不满17岁的孔祥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大批沂蒙干部南下支援新的解放区工作,孔祥举也被组织上编入南下干部的名册,只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她最终留了下来,被安排到当时的金桥乡(小乡)团支部工作,担任宣传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祥举调至铜井镇供销社工作,在这里,她和一起工作的王明松相恋成婚。几年后,夫妻俩一起被选派到济南拖拉机修配厂工作,王明松后又被组织调到国家农机部驻上海办事处。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解决当时国民经济面临的困难,国家动员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回乡落户,王明松和孔祥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放弃上海、济南的工作,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老家金桥庄居住生活。

陪同采访的村干部介绍说,回到村里后,王明松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发挥工作时的专长,带领群众花了两年多时间,修筑了扬水渠,在村东、村南建了两个机灌站,把村东的沂河水引到村里,使村里的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田,粮食产量一下子实现了翻番。王明松深受群众爱戴,在村里干了33年的党支部书记,直到退休。期间他又带领群众办起了砖瓦厂和铸造厂两个村办企业,使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看着清瘦矍铄、神情恬淡的两位九旬老人,我忽然想起一句很流行的话:“幸福是厨房有烟火,院里有猫狗,朝暮有你我。”据了解,目前沂南县健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女)还有160余人,她们和孔祥举一样,当年在对敌斗争、拥军支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走过历史的风云,经历了时代变迁,如今,她们安居乡村,晨起日落,三餐四季,自在满足。对她们来说,眼前这平常的生活,便是最踏实的幸福。

刘云华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