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临沂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临报融媒 2023-12-25 阅读次数: 4723

在临沂客户端讯 在费县“胡阳喜柿”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3万亩西红柿产业与创意农业、休闲旅游、乡村研学融合共进;在临沭县“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红色朱村、曹庄柳编带动脱贫群众年均增收1.5万元……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三年。一年来,我市严格执行过渡期要求,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把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出成果,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精准监测接续帮扶

群众稳定脱贫有保障

12月13日前后,气温骤降,寒气逼人。沂水县富官庄镇迅速组织村“两委”成员、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力量,为脱贫群众、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送去蔬菜、一氧化碳报警器等冬日温暖,并重点排查住房、冬季取暖等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取暖难题,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不久前,河东区集中开展了2023年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第二轮集中排查工作,对脱贫户、农村低保户、农村残疾人等八类群体致贫返贫风险开展重点排查。太平街道大姚庄村民姚双全因突发脑出血留下后遗症,妻子又身患重病,帮扶网格员入户排查后,将其情况录入防返贫“一码通”系统,经过区镇村三级联审后纳入监测帮扶范围,落实了医疗、教育、就业等帮扶政策,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是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第一道防线。2023年,我市在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政策的基础上,按照省部署要求,将防返贫动态监测线调整至8000元,并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创新成立由市乡村振兴局、教育局、民政局等8个部门组成的全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底线工作专班,率先在全省建立与教育、住建、医疗、卫健、民政、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数据比对机制,先后开展2轮全市范围内集中排查,做到了精准监测、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今年累计比对排查15.5万条预警信息,现有国家系统内脱贫享受政策户10.8万户17.6万人、动态监测对象4581户10659人,未发生1例返贫和新致贫。

同时,持续优化帮扶政策。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若干措施》,行业部门跟进配套完善政策举措,保持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低保、困难救助、公益性岗位等普惠性政策连续稳定,主要帮扶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济临扶贫协作专项基金”实现收益8275万元,累计帮扶15万余人。今年9月,沂南县还在青驼镇试点推行了“医疗互助促共富”公益项目,通过群众互助出资、政府社会资助,筹集资金按病种公平补助给住院群众,累计为29人次补助3万余元,整体减轻群众住院医疗负担12%以上。

产业提档收入多元

群众增收共富有奔头

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和发展可持续,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保障。今年以来,我市千方百计稳产业、保就业、增收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我每年4月份到10月份在村里的合作社采茶,一年能挣万把块,其余时间还能去镇里打打零工。”莒南县洙边镇环河崖村脱贫户段友芳乐呵呵地说。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莒南县洙边镇发挥茶产业优势,创新建立“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2023年投入衔接乡村振兴资金110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茶叶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全镇304户脱贫享受政策户人均收入达1.25万元,同比增长17.5%。

今年以来,我市将脱贫产业融入全市产业大布局,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2023年投入衔接资金13.11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在以产兴农、以强带弱中提高项目附加收益。

帮扶项目能否长期高效运行,关乎脱贫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市针对脱贫攻坚期内建成的3251个扶贫项目和近两年建成的1155个衔接资金项目,重点加强产业后续长期培育,探索推广沂水县产业项目保险、维修基金、计提折旧、核销处置四级保障机制,有效保障了项目高效运行,让脱贫群众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临沭县投入98万元购买“产业收益双保险”;河东区探索“国企+合作社”项目管护模式,对收益率低、自然损耗严重的大棚种植类项目,经国企修缮提升后,由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重新发包,项目年收益普遍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事关乡村全面振兴。

平邑县在临涧镇巩家村试点推行以工代赈项目,带动36名群众参与到河道清理、道路施工中来,人均收入9000多元。“在家门口让自己的村子美起来,还能挣钱,真是个好差事。”脱贫户巩立贞高兴地说。

沂水县尧崖头村边缘易致贫户刘富爱因老伴突发脑出血,被纳入动态监测帮扶范围。今年2月,刘富爱成为村里的“乡村管家”,负责所住巷子周边的卫生保洁服务,既能方便照顾老伴,每年还能增收2000多块钱,这让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每天都把负责的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人就业,全家有奔头。我市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落实就业帮扶各类补助政策,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助力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吸纳就业,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就业,支持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全市226家就业帮扶车间共带动人口就业3817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4909人。结合企业和群众实际需要,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齐鲁富民贷”、小额信贷等金融贷款41.9亿元,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实现持续增收。

有效衔接融合推进

乡村全面振兴有看头

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沿河观景大平台旁,传来三三两两游客的嬉闹声。夕阳西下,兰陵县尚岩镇后院村如诗如画。

“小河沿岸之前到处都是村民自占的菜园子和乱扔的垃圾,大老远就能闻到臭味儿,没法靠近,现在变成了公园,每天到这里休闲锻炼成了我们最高兴的事。”提起此事,村民们都连连称赞。

今年,尚岩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与“百千工程”融合推进,投入衔接资金5000万元,吸纳撬动行业社会资本4.4亿元,实施项目41个,其中就包括对11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如何让“钱袋子”鼓起来,才是村民最关心的。尚岩镇衔接推进区结合当地蔬菜产业优势,重点实施了温室大棚改造提升、农产品交易配套建设、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等项目,有效完善了蔬菜种植、交易等产业链条。同时还谋划推出集村落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于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路线,让群众和村集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收入。

尚岩镇的改变,得益于我市探索建设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先行先试。为创新衔接资金使用方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我市于2022年启动了第一批14个省、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以镇域为单位,整合各类资金,补齐乡村建设短板,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先后创建了临沭“十里薯乡”、沂南苏村镇和依汶镇、莒南县洙边镇等优秀示范推进区。

2023年,我市在沂水县、沂南县、平邑县、费县、莒南县、兰陵县6个县实施了第二批省级衔接推进区。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片区建设相结合,坚持大片区思维、全融合理念,将衔接推进区与全市“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区等一体规划、融合推进。推进区内,沂水县许家湖镇快堡村、费县胡阳镇兴胜村获得全市乡村振兴现场观摩片区单项前三名。注重与特色产业相结合,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准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沂水县衔接推进区重点建设快堡万亩榛子园、北张家官庄村果蔬大棚等项目,带动周边新发展榛子3000亩、蔬菜5000亩,形成了榛子、蔬菜主导产业成片发展。注重与金融助力相结合,充分发挥3亿元省级衔接资金撬动作用,整合行业资金3.4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6.31亿元,有效推动资金资源向片区聚集。

两年来,在各级各类扶持政策的撬动下,全市广大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点线面统筹发力,全市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整体面貌得到全方位提升。

乡村内力稳步增强。费县东蒙镇蔬菜新产业孵化中心年生产优质蔬菜230万公斤,产品直供“长三角”地区;莒南县“红韵稻乡”衔接推进区依托20万亩陡灌区,形成以粮食生产、高效农业为主导、乡村旅游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脱贫群众腰包更鼓。临沭县青云镇“小地瓜”做成“大产业”,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沂南县苏村镇“小黄瓜”成“大金瓜”,育苗、种植、销售、深加工于一体的黄瓜全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160个,带动群众年均增收3万元。

人居环境持续变靓。蒙阴县垛庄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和村庄“五化”,平邑县柏林镇实施道路硬化、沿街绿化、村庄亮化等十项民生工程,村、路、水、田、户“五域共治”串点、连片、扩面,全力推动点线美向全域美转变。

农业生机勃勃、村庄优美宜居、乡风淳厚朴实、农民安居乐业……随着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持续推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

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通讯员 王利群 邢义坤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