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丨遥望西崮

临报融媒 2024-03-24 阅读次数: 11826

东边的那座辉山崮,俗称东崮。西边这座山原无名字,由于位处辉山崮以西,被称为西崮。两座山之间有一个山丫口,叫作两崮口子。

我们这里崮型山很多,当地人会顺口命名这些地方,以方向当坐标为崮起名的很多,这座山叫西崮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前些年,从西崮前向西跨越山岭修通了柏油路,从这座山前经过的时候就多起来。每次经过我都会停下来,眺望高高的山峰,生出很多遐想。

第一次知道西崮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前些年我参与了几部志书的撰稿工作,有一次为辨认一块文字漫漶不清的抗匪纪事碑,费气力几次登山抄录,自己学着做拓片,收效甚微,效果均不理想。有一次,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万良先生来到我县,我与他并不相识,但知道他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更有做拓片的高超技艺。我就给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建议,促成了为这块石碑做拓片的事。在去做拓片的时候,我一再提醒石碑背面的文字也必须同时拓出来。万良先生亲手操作,日薄西山时终于圆满完成,看着大多变清晰的文字,我甚为高兴。大家从石碑附近采了几把鲜嫩的艾蒿叶芽,下午吃饭的时候让厨师煎鸡蛋,成为饭桌上最清香的菜品。随后一段日子,我整天对着几幅拓片较劲,还是有些字不能清晰辨认出来。参与抗匪和捐资修建石寨的村庄中,有一个村似乎是“岗崖”,但“岗”很模糊。于是我就又开始走访,问山周围是否有叫“岗崖”的地名,大家都说没有。于是改变方式问山周围有没有叫什么“崖”的地名,有人终于说出了崮崖。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崮崖这个地名,它属于另一个乡镇管辖。经实地考察,确认石碑上的两个字就是“崮崖”。崮崖是一个四五百人的小山村,就在西崮南边的山崖之下。明朝前期有人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来到这里,逐渐形成村落。

西崮地貌特色突出,从远处的山下就能看到山顶高十米左右的石壁,石壁下才是陡峭的山坡。这一圈时断时续的石壁上部山顶,就是一片平川了,有石头,更多的是土壤,一般都能种植庄稼,收成也不错,这是崮型山的显著特色。山上侧柏、刺槐最多,春天来临时,槐花洁白似雪,群蜂飞舞,嘤嗡有声,侧柏则一片碧绿,和上边的蓝天、山下的白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阔大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这座山的下面向东不远处,汶河向东南流去。过去,岸边有洪观寺和洪观寺渡口。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偶尔发现了父亲1962年在洪观寺渡口乘坐渡船的往返船票。那时候我刚出生几个月,父亲因为什么在这里乘船的呢?这两张船票上盖着红色印章“洪观寺渡口”,是正式下账报销了的,这说明父亲是公事出差。他从孟良崮下工作的林场,步行几十里路,翻过西崮南边南北走向的山岭,走在西崮前的狭窄小路上,然后奔洪观寺渡口,坐船过河后又步行前去了。62年后的今天,我在西崮崖下遥想父亲当年的身影,真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父亲在大山里工作了一辈子,不到60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两张船票,让我知道父亲在那个确切的日子里曾经从这里经过,让我对这里也有了更进一层的亲切感。

在西崮东南侧的半山腰里,有一处敞口大井遗址,井壁上层是灰色沙土,中部以下是石质构成的井壁和井底,看来好像并没有人工痕迹,应该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大口井。这儿山坡向井口倾斜着,下雨时雨水汇聚到这里,井壁也能渗出清泉来。据当地人介绍,可供周边人偶尔饮用,更多的时候是用来种植和灌溉。因为不过度取水,这里过去经常有水。前些年修公路,这个大井被挖去南边的大部,成为一处常年干涸的残败场所了。

攀登西崮有两条比较好走的路,一条从大井遗址附近向上,一条从两崮口子上去。站在山顶,眼下是环绕山顶的悬崖峭壁,再往下是较缓的山坡,汶河大转弯在东北的山脚下不远处,半圆形转弯后又直直地向南流去,就像一个硕大的勺子安静地卧在那儿,东侧一马平川,西侧是包括西崮在内的连绵群山,漂亮极了,也让人震撼极了。

遥望西崮,我时常思绪飞扬,有关西崮的情景总会一个个浮现在脑海里,和攀登上去所见到的景象不断叠加着、重合着……

高军

( 编辑: 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