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探索“331”寻亲模式,点亮收养人员回家路

临报融媒 2024-04-03 阅读次数: 5581

在临沂客户端讯 临沂市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目前集中供养孤老残障人员298人,全部为找不到家人的精神障碍及失智特困人员。为帮助他们实现归家梦,中心创新“331”模式,在常规寻亲基础上,积极协调公安等部门通过人脸识别、DNA和Y染色体比对等技术手段,破解特困人员寻亲难题。特别是去年以来,通过与抖音、今日头条等头部平台深度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成功帮助73名收养人员找到家人。近日,抖音平台专程来函致谢。

聚焦谁来找,汇聚三方合力

组建专业人才队伍。由31名社会工作师、14名心理咨询师、48名养老护理员共同组成寻亲团队,汇集专业特长,整合职业优势,打造系统化、专业化的寻亲人才队伍。链接社会公益力量。通过与抖音寻亲平台、今日头条等媒体合作,开展互联网寻亲,发布寻亲公告百余篇,广泛吸引各地寻亲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参与寻亲工作,放大了社会效应。与鲁南技师学院、临沂十二中学等院校、本地寻亲公益组织建立合作,通过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寻亲工作,有效提升了寻亲知晓率。构建部门协作机制。一方面,整合民政资源,加强与救助管理机构合作,广泛开展信息核实,异地信息核验合作;另一方面,积极与各地公安、乡镇政府等部门建立信息核查沟通对接机制,目前已与临沂市公安局兰山分局刑事侦查大队DNA实验室、江苏省邳州市港上镇派出所等建立了寻亲协作机制,实现了寻亲工作“找得到,送得回”。

聚焦怎么找,强化三个支撑

医疗康复支撑。构建分级分类康复机制,对身体状况较差的开展专项康复训练,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和治疗,协助身体机能恢复;对心理状况不稳定的开展专业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介入,开展情绪疏导、心理调适,协助打开心结,恢复社会交往意愿。通过康复训练,已有20余人回忆起家庭信息并成功返乡。信息数据支撑。充分利用指纹、人脸识别、DNA信息库等技术,通过公安系统大数据进行信息比对,提高寻亲成功率,通过此方式已帮助33名收养人员回归家庭。科技创新支撑。充分利用Y染色体比对技术,对接国内2家Y染色体比对机构,先后分两个批次邮寄51余份染色体信息,共获得43名收养人员有效信息百余条,比对信息成功率达86%。通过此方式已帮助2名走失数十年的收养人员回归家庭。

聚焦服务好,贯穿一条主线

入院时:重视身份信息收集,建立寻亲档案。将寻亲工作嵌入收养人员照护服务中,在收养人员转入时,做好与民政救助机构的档案交接,掌握前期收养人员寻亲信息,保留第一手寻亲资料,逐一建立寻亲档案,结合收养人员入院评估状况,制定寻亲方案,并根据收养人员身体康复状况、心理状态,及时跟进调整寻亲方案。在院中:完善护理服务规范,探索特色康复。针对精神疾病、失智、传染病收养人员特点,系统整理了18项护理管理规范和标准化流程,有效解决了该类人员集中供养难、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制定全省首个社会福利机构精神病人照护服务规范市级地方标准《集中供养机构精神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规范》。探索打造特色康复体系,利用“颜色+图形+强化训练”提升收养人员自理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微型社会模拟推动收养人员社会功能康复及精神疾病转归;打造10亩特色农场,开展特色农疗康复,协助其社会参与功能恢复。离院后:推动返乡政策落实,建立随访机制。组织专人对接当地公安部门,协助收养人员恢复户籍信息;对符合相关社会救助条件的,及时协调当地民政、医疗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制作爱心关爱卡片、编制返乡跟进服务手册,对有需要的家属开展照护、康复指导,协助家属全面掌握收养人员的起居习惯、兴趣爱好、照护注意事项及用药情况,实现收养人员在机构照护和家庭照护之间的平稳过渡,定期电话回访,了解收养人员居家适应情况,尽最大努力解决收养人员及家人的后顾之忧。

为帮助收养人员寻亲返乡,临沂市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制作了寻亲公告,发布收养人员基本信息,希望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收养人员回家心愿。

寻亲公告二维码附下



临沂市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寻亲公告

( 频道编辑: 徐广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