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追忆丨救命的咸糊豆

临报融媒 2024-04-09 阅读次数: 11939

监测仪上心率只有28次,血压也到了40/60,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微张着口,氧气面罩的吸管发出“嘶嘶”的气流声,大姐坐在床边拉着父亲的手轻轻地按摩着,二姐背过身去悄悄地抹着眼泪,三姐又去找大夫商讨治疗方案了,大哥在床边焦躁地踱来踱去,我在床的里侧泪眼模糊地盯着父亲沧桑的脸,希望能从他的脸上再看到生机。

忽然,父亲的嘴唇抖动起来。“爹,爹!”听到我喊,姊妹们一下子都围上来。“爹,您想说什么?”静静地看着父亲的嘴唇翕动,二姐把耳朵贴到父亲脸上,“糊豆……喝,咸糊豆……”虽然声音微弱,可我们都听到了,“咱爹想喝咸糊豆。”大姐说,“我回去熬。”我立马去开车带大姐回家做咸糊豆。

我们将咸糊豆盛入保温饭盒,带到医院。“爹,咸糊豆熬好啦!”只见父亲睁开眼稍稍侧过脸来,二姐盛了半碗糊豆,拿小勺喂给他吃。就这样一勺一勺地,父亲竟然喝了半碗咸糊豆,脸上渐渐地有了一些精气神,我们的心也慢慢轻松起来。大姐感叹道:“唉,咱娘在时就说咱爹最爱喝咸糊豆,不管有多少好东西和营养品,最合咱爹口味的还是这最朴素的咸糊豆啊。”

“你们不知道,这咸糊豆救过我的命啊!”父亲轻轻地说。然后,父亲打起了精神,给我们讲起了那久远的往事——

1938年父亲在济宁求学,七七事变后看到日军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他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他分配到驻扎在沂水王庄的山东纵队指挥部机要科。6月初的一天早上,父亲与战友们训练得正起劲,忽然枪声大作,日本鬼子约一个大队的兵力从东南方向包剿过来,指挥部已经被敌人包围了。首长立即命令:“紧急集合!纵队机关分三路向东北方向突围,特务团掩护!”

听到命令,父亲与几位小党员不约而同冲入屋内,分头携带机要文件。父亲带的是密电码本,他解开腰带把密码本束在了腰间,然后就抓起上衣往肩膀上一搭就跑了出来。然而,转眼的功夫就不见了队伍的踪影,父亲与机要科几位同样年轻的小战士一起掉了队。父亲当时只有15岁,身体并不健壮,所以尽管拼尽全力追赶,也没有追上部队。为躲避日军的扫射,父亲和几位小战士就近躲到了芦苇荡,不料在跑向芦苇荡时,他们又一次跑散了。就这样父亲独自在闷热潮湿的芦苇荡中,躲避了两天两夜。等枪炮声稍远,父亲试着从芦苇荡中往外走,他的脚陷入沼泽中变得又涨又肿,一只鞋陷入淤泥中不见了,就这样,他光着一只脚走在山路上,脚底被粗糙的石子硌得钻心疼,但父亲顾不了那么多,他咬着牙一心想着寻找部队。为了隐蔽,父亲沿着田间的垄沟急速地向部队突围的方向奔去。似火的骄阳烤炙着他疲惫不堪的身体,两天两夜未吃未睡的父亲跑着跑着,忽然眼前一黑就栽倒了。

时值“三夏”大忙季节,敌人扫荡过后,农民们便没黑没白地到田间劳作。这时,有位到田里送饭的大嫂发现了倒在垄沟里的父亲,她忙撂下扁担过去扶起父亲大声喊:“小同志,你怎么了?”父亲气息微弱地说:“我们被鬼子包围了,突围时我返回去拿东西掉队了。两天两夜没吃没睡,在这儿就昏倒了。”

大嫂说:“小同志,我正是去地里给家人送饭的,我这里有煎饼也有咸糊豆,你这是饿晕了,我盛碗咸糊豆给你喝吧!”父亲为难地说:“谢谢大嫂!但是我现在身无分文,没有钱给你。”

大嫂忙说:“小同志,你只要喝碗咸糊豆就能救命!俺可不要你的钱。再说了,八路军是为老百姓打鬼子的,你有钱俺也不能要。”她接着盛了咸糊豆递给父亲,说:“小同志,你喝吧!”

父亲感激地接过碗,唏哩呼噜地喝光了这碗平生感觉最香的咸糊豆,身上立刻感觉有了力气,爬起来就要去追赶部队。大嫂赶忙卷了几个煎饼硬塞给了父亲。父亲寻找部队心切,当时忘了询问大嫂的姓名和村庄,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解放后父亲曾多次到沂水、沂南一带寻找,还拜托当地的工作人员打听,均没有找到这位大嫂。

听到这里,我们兄妹几人已经泪流满面,我们只知道父亲少年从军、出生入死,却不知道父亲与沂蒙红嫂还有这么动人的一幕。父亲沉默片刻又说:“此恩未报,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啊!”

稍事休息,父亲又睁开眼向我伸出手,我赶忙拉住父亲的手:“爹,您想说什么?”父亲看着我说:“你与县里接触多,想办法帮我打听打听这位大嫂。如果她不在了,能找到她的后人也行,代我对他们说声谢谢。”

我握紧了父亲的手,哽咽着说:“爹,您放心,我去找。”大姐流着泪又盛上一碗咸糊豆,哭着说:“爹,您累了,再喝碗糊豆吧。”我们兄妹几个依偎在床前,看着父亲一勺勺地又喝了半碗咸糊豆,然后他像是了却了一桩重重的心事,就这样神态安详地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

我在父亲的坟前垂泪叩拜,再次承诺去寻找“大嫂”的下落和她的后人。一段时间内,我奔赴沂水、沂南,寻妇联、问民政,多个单位跑过,却一无所获,当我把“大嫂”那碗救命的咸糊豆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时,所到之处,他们的反应出奇的一致:“你父亲被救助的故事很真实也很感人,但是却无法查找。因为这样的故事在沂蒙大地上太多太多,估计那位大嫂也不会把这个事说给家人听,因为每个沂蒙妇女遇到八路军战士都会毫不犹豫相救的。明德英乳汁救伤员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著名作家刘知侠了解到,写成了小说才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的。”

慢慢地我的心中有了答案: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每一位沂蒙大嫂遇到八路军伤员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她们都是侠肝义胆的红嫂!而救助父亲的“大嫂”就是这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中的一位。

初秋时节,褪去了暑意的微风卷着几片飘落的黄叶,空气里弥漫着思念的味道。我驾车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捧着一束雏菊缓缓走向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墓前,把鲜花轻轻地放在了墓碑前,摆上了水果点心,同时端出一碗咸糊豆郑重地放在鲜花旁边。我起身恭敬地鞠躬——向着明德英,向着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鞠躬,当我慢慢地抬起头,救助父亲的“大嫂”形象渐渐清晰高大起来。

远处,《沂蒙山小调》的歌声随着微风送到我的耳中,“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刘晓霞

( 编辑: 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