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在临沂客户端讯 俗话说:“权衡物我一丝纽,轻重分毫几点星。丝纽不大连万户,秤砣虽小压千斤。”这里的“权”指的是秤砣,“衡”则指秤杆。“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权”“衡”二者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国家法定的度量工具——秤,各种各样的交易便在权衡的此起彼伏间顺利完成。
步入临沂权衡秤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权衡秤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古老的柜子,柜子上面,放着一座巨大的秤砣(经现计量为560斤),这座秤砣就是权衡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临沂权衡秤文化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七年铜制实心权。
“这是一座雍正七年铸造的铜制实心权,它高60厘米,底长40厘米,重达560斤,一般需要4个人才可以将其抬起,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铜权。”权衡秤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带着问题,记者不由自主地走近去一探究竟。
“雍正七年置 奉 天津官运局颁准,塘沽盐运局较合,码重叁百五拾觔。”通过铜权上面的字样可以得知,这座铜权是由当时的官府监制,用来衡量盐重的。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制权者用铜代替铁,巧妙避开了铁遇到盐易生锈的弊端,使这座铜权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洗礼后,仍然保持着最初的形态,向我们无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其实,我收藏秤砣的本意就是想搞一个有特色的农家乐饭店。在经营农家乐期间,一个朋友看到我的收藏,便介绍我去收藏这个秤砣,这是我见过最大的秤砣,于是毫不犹豫地收藏了。”权衡秤博物馆馆长杜元民介绍。
临沂权衡秤文化博物馆陈列的动物形权。
后来杜元民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为了充盈国库,加强对盐的管理,同时解决北方少盐的问题,清政府下令将南方的海盐、井盐,经海路运输到天津港口,分运至北方各省。为了统一标准,清政府颁令:天津官运局颁准,塘沽盐运局较合,制造了一批铜权,这是当时最大的铜权。
秤砣虽小压千斤,这么大的秤砣到底能承载起多大的重量?一时间,我们无法考究,但通过这个秤砣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天津盐业的繁华的景象。
津冀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区,是国内最大、盐质最好的海盐产区。以渔盐之利为早期地方经济发端的天津,地处长芦盐区中段,先秦以煮,明代改晒,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盐业史。
长芦盐区地域辽阔,广袤千里,到处产盐。明初天津的盐业生产,由设在沧州长芦镇的都转运使司管理,所以天津附近海区所产的海盐就称为长芦盐。
清代康熙年间,长芦巡盐御史衙门由北京迁至天津,长芦盐运使司衙门也由沧州移驻天津。长芦盐区在元代设盐场22个,清代以后逐步裁废仅留有8个。到了1914年,只剩下丰财、芦台两场,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塘沽盐场和汉沽盐场。
由于盐税自古以来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大宗,明代财政收入将近一半都是由盐课或者盐税构成,盐课就是灶户交的盐,盐税就是商人交的钱。明末以后,长芦盐区实行“引岸专销”制度,盐商通过交纳银钱得到朝廷发给的“引票”,取得在指定范围内运销长芦盐的特权,成为世袭专卖盐商。
清朝时期长芦盐继续扩大销售区域,虽然国家严格控制,但由于盐业丰厚的利润,很多人铤而走险贩卖私盐。当时有一句话叫“南来载谷北载鹾”,从南边来的船载的是粮食,从北边回去载的是盐,这些盐很多都是私盐。所以,长芦的盐商各地都有,于是天津就成为长芦盐产、运、销的一个中心,也成为盐商聚集的中心。所以天津很多盐企都拥有千余年制盐史,每年仍以数十万、百万吨产量向全国各地输送着优质盐。在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更迭中,长芦盐场在中国盐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链接
权衡文化 不只是“半斤八两”
临沂权衡秤文化博物馆是一家以“秤”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在临沂卧虎山旅游区内,馆内收集了有20000多个权(秤砣)、2000多把衡(秤杆),权衡材质多样,造型丰富。“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这句谚语除了用来形容两人关系亲密之外,也可以从中看出秤与砣的不可分割性。秤与砣二者组合在一起便是秤。
目前,人们见到最多的是杆秤。杆秤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而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
20世纪50年代,度量衡由“市制”改“公制”之前,用来称重的秤的基本单位“斤”是分成十六两的。十六两秤,秤杆上有十六个秤星,由秤头到秤尾,头一星叫定盘星,不代表重量,在不称重时,秤砣放在定盘星位置,提秤悬空秤杆是平衡的,俗称“秤平斗满”。十六颗星其中七颗星是代表北斗星,六颗星代表南斗星,除这十三颗星外还有福星、禄星、寿星三颗吉星,共十六星,代表十六“两”。秤星代表天上的眼睛,监视人间善恶。定盘星表示天理良心的定位,买卖要公平,是交易的起点。倘若短斤少两,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商人们为了表明自己公平买卖的决心,以三大吉星为赌注,用在秤杆当中,以此示意人们做生意要诚实,要积德积善。可见在儒家思想为主的古代社会,商人是极重信誉的。
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计量方便,秤的“斤”由十六进制改为十进制,十两一市斤,十六两秤也就由十两秤接替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斤十六两,半斤就是八两,“半斤八两”就是由此而来,其意思就是水平相当、不分上下的意思。
在临沂权衡秤文化博物馆的秤区别很大,有称一千斤的,也有只能称一厘的戥子秤。传说戥子秤是由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发明,在过去,它是用来称金银、名贵药材、名贵染料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戥子秤通常被放置在象牙、骨头或皮囊做成的一个精美的盒子里。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俗话说“家有万贯,外有戥子”,可见戥子秤在当时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在临沂权衡秤文化博物馆展厅,除了秤,还有一种衡器叫米斗,米斗的外形呈方体,为称量粮食所用。“斗出斗入”“日进斗金”,旧时一些做生意的人,更认为用米斗做生意更有彩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秤广泛应用,市斤也逐渐被公斤取代,杆秤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权衡文化留有余香。小小一杆古秤不仅仅是外在的一种衡器,更承载着权衡文化的丰富内涵。由来已久的度量衡制度,对中华文化影响又深又远……
临报融媒记者 路波 罗志强 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