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常常被大家质疑准确性,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

临报融媒 2024-07-15 阅读次数: 11123

在临沂客户端讯 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部分地区”“局地有雨”常常被大家调侃,质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那么,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呢?2023年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创历史新高,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3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为62公里。这些数据说明了我国的气象预报能力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位置的。公众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大气运动具有复杂性。大气是流动的、无边界的,在一个地方出现的天气不仅跟当地的大气运动有关,也许还受另一个地方、某个时间的大气运动影响,这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理论只能解释部分大气运动规律,尚有相当一部分未知。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时间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呈现增多的趋势,影响天气系统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天气预报不可能做到100%准确。

二是天气预报还很年轻。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数值天气预报的运用仅有几十年的时间,这种把大气演变规律表示为数学方程式,通过求解得出未来天气或气候状况的预报,初值误差和计算误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放大,也就是说越长时间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越低。

三是观测系统还不完善。在气象监测中,一个观测站点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因此,在预报中,观测到某一站点有雨,就可以预报这一站点代表的这片区域有雨,但这片区域的天气情况显然不会是一模一样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气象站点的密度直接影响预报结果的准确率。并且雷达、卫星传输数据的频次是5-6分钟一次,一些中小尺度的天气过程生成消亡很快,雷暴、龙卷、冰雹这种突发天气过程经常会成为“漏网之鱼”。

四是公众的选择性记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在穿衣、出行、旅游等日常事宜中对天气预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预期也越来越高。当天气预报一直准确的时候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偶尔一次因预报不准影响了工作生活就会记忆深刻,形成认识上的偏差。

从理论上来说,世界上但凡需要预测的事情,但凡涉及到未来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虽然天气预报无法达到100%准确,但气象预报员仍会用100%的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

采制:宋姝璇 刘燕芳

拍摄:程梁

来源:12345·临沂首发

( 编辑: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