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政德是党员干部理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是在工作实践中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党员干部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需要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
锤炼坚强党性以明大德。列宁曾说:“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锤炼坚强党性就是对党的根本宗旨和纪律原则真正认同并自觉遵循。与资产阶级政党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同,无产阶级政党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和他人同享幸福的基础之上。明大德是要共产党员铸牢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对党忠诚,不改初心。忠诚是党员干部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品质。历代仁人志士都用自己的言行对忠诚作出诠释,其中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又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更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气节。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员干部只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砥砺坚强党性,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为党尽职尽责。
强化宗旨意识以守公德。政德理论体系中的公德不同于对全体公民提出道德要求的社会公德,政德建设中的公德是从政主体在组织管理公共事务中应严格遵守的道德规范。守公德要强化宗旨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党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自觉践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文化中有非常浓厚的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学》中也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勤政为民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心向背的重视。党员干部要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树立“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正确权力观,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严格约束自身以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从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层面提出领导干部要严私德,这是对党员干部品行的微观要求。严私德是从政者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增进民生福祉。此外,要注重良好的家风建设,防止身边人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清正廉洁、修身齐家是严私德中对党员干部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提倡“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品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更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好,克己奉公,自觉培育良好家风,切不可以权谋私、为亲徇私。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丰富滋养,党员干部必须慎独慎微,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才能给身边的亲属做好表率,从而让廉洁自律的个人美德上升到家庭美德,让良好的家风涵养党风、政风、民风。
王莉莉 (作者单位:中共费县县委党校)
孙海英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