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要靠拼搏才能成就,能力需要磨砺才会提升。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要勇于担责、敢于创新,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的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明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冲锋陷阵,善于披荆斩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军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勇于攻坚克难,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力量。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勇于攻坚克难。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对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当改革促进派,又要当改革实干家,在攻坚克难中提高谋划改革、推动改革的本领,依靠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攻坚克难首先是要勇于担责。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正是因为有风险,才需要党员干部担风险、担责任。党员干部要勇于担责,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员干部勇于担责,就要做事有魄力,为官有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动一些人的奶酪,以致引发一些争议。对此,党员干部应该冷静对待、理性分析,既不能盲目乱干,也不能轻易打退堂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
敢于创新,是攻坚克难的方法论“钥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党员干部至关重要。党员干部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实践中先试先闯,用创新的理念谋划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创新的方法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用创新的思路打破前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基层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离不开基层的探索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发展实际,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改革举措,防止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对于还没有实践经验的改革,要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取得经验、看准了再推开;对于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提炼总结最佳实践,不断创造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真抓实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坚定不移走好改革路,通过攻坚克难提升素质能力、锻造过硬本领,一笔一笔画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笔画”,一步一步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