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为深度挖掘总结全市乡村振兴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宣传我市乡村振兴总体成效、特色亮点、经验成果,助力全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2024年度临沂市乡村振兴现场交流暨“四雁工程”推进会于10月26日至30日召开。10月26日上午,现场交流与会人员走进临沭县,观摩了临沭街道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临沂共销红薯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青云镇“沂蒙好栗”百千工程示范片区。
近年来,临沭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片区化思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建设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五个乡村”,突出抓好“四雁工程”、特色产业、精深加工、“百千工程”、循环经济五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市九县第一。成功争创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
临沭街道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
临沭街道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2.3亿元,占地11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主要从事菌种研发及推广、工厂化种植、精深加工、销售,项目实现了“当年招引、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达效”,全部达产后,日产鲜菇12万袋、年产鲜菇2.16万吨,研发打造食用菌系列食品,可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年利润7000万元,是江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产业链条贯通延伸。坚持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企业与上海农科院、福建农科院、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军用食品研究院等12家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发了数字智能菌种培育、智能周年化栽培等10项技术,鹿茸菇等12个珍稀品种,使食用菌生产周期由传统的180天缩短至98天,栽培床架由9层增建至18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鹿茸菇产出量提高3至4倍,实现了日产鲜菇10万袋、年产鲜菇1.8万吨。同时,企业积极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与中国调味品协会、百事集团等行业龙头合作,打造出军用食品、调味品和高端保健品等行业爆品,远销中东、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附加值提升了10倍以上。
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企业探索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商业模式,推行“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种植业”的循环利用,与周边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负责向农户收购,每年可回收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3万吨左右,加工菌包3600万个,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余元;同时,企业与中新农业公司合作,利用2万吨废弃菌渣生产有机肥5万吨,作为蔬菜大棚的优质基土和肥料,将秸秆附加值提升了255元/吨,真正将农业废弃物变成农业增收“香饽饽”。
联村带农实现共富。乡村要振兴,产业先振兴。充分发挥头雁领航、鸿雁争鸣的优势,探索实施“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共富模式,由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同出资800万元,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打造高标准食用菌培植基地,辐射带动临沭街道、蛟龙镇600余户村民,开展订单式合作,教授培育技术、统一提供菌棒、市场化统一回收,每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可为周边村居提供采菇、打包等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村民增收约3万元。
临沂共销红薯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联合社由市供销联社牵头,临沂农发集团主导,联合18家合作社、3家龙头企业、1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成立,吸纳社员3000余人,托管服务甘薯近10万亩,年可生产各类休闲食品和宠物食品2万吨、鲜食10万吨,辐射带动周边3.2万农户增收致富,蹚出了一条国企主导、多社联合、全链服务、联村带农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强链赋能,促进“一业兴旺”。通过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院士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引进了徐紫薯8号等优良品种,年可培育1500万株基质原种苗,扩繁种植苗12亿株,建立形成“实验室—合作社—社员”育繁推一体化直供通道,年产值5000万元,可满足临沭、莒南等县区30万亩的用苗需求。与普通品种相比优势性状稳定,增产幅度可达20%。投资1.2亿元购置了德国甘薯全自动深加工流水线,采用日本倒蒸烘焙工艺,开发了3大系列36个品种的休闲、冷鲜食品,推动甘薯产业从种苗到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
多社联合,助推“降本增效”。整合农技、银行、保险、农服组织等资源力量建设甘薯全产业链服务中心,提供订单种植、产业金融、农技指导、电商销售、社会化服务等全链条服务。创新推出“地瓜贷”“双社联合贷”“地瓜特色金融保险”等金融保险产品,发放贷款4286万元,投保面积5.2万亩。投资3600万元购置450架无人机、210台起垄机、270台收获机,先后与新西兰博亚生物、中国绿业元等龙头农资企业建立零差价直供渠道,培养甘薯经纪人140余人,开发了“全托式”“菜单式”“代储式”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服务面积达20万亩次。推广绿色生态种植,通过增施益生菌、有机菌肥,改良土壤、提升单产、改善品质,亩均降低成本300元。
四方共赢,实现“三个增收”。紧扣“社员、村集体、镇财政”三个增收任务目标,在社员农户方面,有两个增收路径,一是种植环节通过脱毒种苗和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实现降本增效,每亩增收500元。二是企业深加工的去皮、清洗等环节,放给社员做,每斤挣1角,每亩又可增收600元,合计每亩增收1100元。在村集体方面,通过两个环节实现增收,一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广脱毒苗,每株苗挣1分,每亩可增收40元;二是企业深加工的去皮、清洗这些工作,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放给农户,村集体每斤挣1分,每亩又可增加60元,两个环节每亩村集体可增收100元,这一模式预计可带动全县村集体增收1000万元。市农发集团和县供销联社年可实现营收3亿元,税收1500万元,切实实现“户、村、社、企”四方共赢。
青云镇“沂蒙好栗”百千工程示范片区
青云镇“沂蒙好栗”百千工程片区位于青云镇西部,含沙窝、柳庄村等10个行政村,2.9万人,面积39.7平方公里。片区内种植特色板栗2万余亩,沿沭河东岸分布,南北绵延15公里,有“金滩栗海”的美誉。片区党委整合资金投入7000万元,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村庄组团向片区抱团、农业主导到农文旅融合、乡村建设向乡村运营四大转变,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沂蒙好例”。
片区抱团赋能乡村振兴。有序引导国企、集体、群众等资源投入片区建设,构建片区利益共同体。统筹整合各类资金近亿元,发挥沙窝村重点村的“引流、带动、服务”作用,与邻村抱团成立联合公司,盘活土地2.2万亩,发展跨村联建项目10余个,开发出金滩栗海郊游线、柳编文化青少年研学线、亿龙花海游玩线3条和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带动周边品牌乡村共同发展。
运营前置实现资源变现。探索“国企入驻+金融资本支持+社会资本导入+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分类建设惠民服务综合体、富民乡创共同体、利民共建联合体,打造栗志乐园、30套民宿、18处农家乐等新业态,年创收5000万元;1700余名群众通过土地房屋入股或租赁、零工就业、文创产品加工,人均年增收3万元。
有效治理缔造美好生活。创新片区“共同缔造”社会治理新路径。通过让群众唱主角,探索了群众谋事、干事、管事、成事系列做法,完善决策共商、建设共治、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协商民主和利益表达机制。80条群众需求落地落实,42名四雁人才链接板栗产业链上下游,70余名豆选调解员解决矛盾上百起,党员群众参与到片区建设全过程,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全民参与,共享共治。
观摩点村情况:沙窝村现有村民756户,2506口人,党员46名,土地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1637亩。该村以“青年友好型乡村”为立足点,全面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垒砌花坛2000余米,铺设路沿石2600余米,栽种绿化苗木2.2万株,整修道路1.8万平方米,建设惠民广场2处,村庄面貌从原先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美如画”。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精品民宿、青年创业基地、露营等乡村旅游,提高乡村“颜值”的同时提升了群众固定资产的附加值,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