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今年10月19日,电影《大突围》的全国首映礼在北京举行,影片定于10月25日开始点映,并定于11月29日正式全国上映,电影的发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连日来,电影《大突围》的上映,让人们深情地品味着、热议着、激动着。
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一个沂蒙娃正赶着一群羊在山坡上吃草,背后突然冲出几匹狼朝着孩子和羊扑过来,此时天空中飞来一群日本战机,像极了穷凶极恶的豺狼……
而在影片的结尾,是一群青春靓丽的学生奔跑在大学校园里,其中就有牺牲了的抗大师生的影子。这寓意着抗大精神的传承,也寓意着他们的青春是永生的……
电影取材的真实故事发生在沂蒙,拍摄地也在沂蒙,而作为一名地道的沂蒙人,一种特有的情愫久久地冲击着笔者的心房:在深情回望历史中更加勇毅前行!
战火中的青春述说着:沂蒙为什么这样红?
这部由杨真导演执导的影片,聚焦于中国抗日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电影以抗大一分校师生突围大青山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将镜头聚焦于这群热血青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他们在战火硝烟中淬炼成长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战歌。
让我们先来还原一下70多年前发生的“大青山突围”的情景:1941年11月,侵华日军纠集5万余人,对我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当年11月30日,抗大一分校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八路军一一五师机关各部共计6000多人,在大青山地区遭到日军的合围。此时陷于敌人包围圈的我方人员中,大都是非战斗人员,所配武器数量少,质量差,只有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是有武装的学员队。
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和猛烈攻势,我军抢占制高点,英勇阻击敌人,掩护领导机关和非武装人员突围,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突围中,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一一五师敌军工作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蒙山支队政委刘涛等近千人壮烈牺牲,但他们成功保护了山东党政军机关胜利突围。
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是一次悲壮的战斗,这场战斗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强敌时的不屈不挠和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重要体现。大青山突围战中,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在山东乃至全国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因为关注这场战斗,笔者曾看过临沂市、县党史部门关于这次战斗而整理的“大部头”史料,才知道地处沂南县岸堤镇的“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于1940年3月并入抗大一分校的史实;更关注过“抗大”老战士的回忆录和有关活动。2011年,已是85岁高龄的抗大老战士傅泉第十次重返大青山,写下了“在我百年后,魂归抗大林,守护大青山,永做沂蒙人”的诗句。
而由此引申开去,怎能不让我们马上联想到沂蒙为什么这样红?
临沂的红色文化令人荡气回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一一五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名人故居、革命文物等,生动呈现着临沂这片热土自立自强的不屈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在这片奉献的红色热土上,在蒙山沂水间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有120余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洒疆场。
在这里,“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事迹感天动地;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采取“猛虎掏心”战法,一举扭转华东乃至全国战局;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和《跟着共产党走》从这里唱响全国;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影响深远。
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先生的名篇《沂蒙九章》之开篇就是《白云也难以比拟的圣洁》,在和当年的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见面之后,作家深情地感慨到:“这是人类战争有史以来,第一个用乳汁为正义淬火!这是弥天的壮举!一种高山仰止的情感油然在心中升起…”在叙述百年老屋和百岁沂蒙母亲王换于时,他们的笔端情怀激荡,“这不仅是中国农民命运的浓缩,更是沂蒙山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如今,在临沂的“红嫂家乡旅游区”内,每天都在上演着《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等沉浸式实景演出,当年沙洪、王久鸣各自仅用十分钟激情创作的真实故事,穿越时空被鲜活再现,让现场观众心潮澎湃。
2018年12月19日,临沂推出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从走进国家大剧院,先后在北京、济南等多个城市上演了数百场,场场火爆,令观众心灵震撼、热泪盈眶,为沂蒙精神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沂蒙红的力量直抵人心!
独具匠心的创作阐释着:亮点为什么这么纷呈?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表现无非就在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而重要的是引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大突围》创作团队六年磨一剑,2.6万名大学生群演,山东省最大投资的院线电影,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一部主旋律抗战片,是青春励志,又是战争动作,还带着弘扬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如此等等,电影《大突围》于今年10月19日全国首映礼之后,立马引发网上网下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17岁少年,东京留学背景,千里迢迢来到沂蒙山,第二天就遭遇了日军“铁壁合围”,这剧情设定,怎么看都像是抗日神剧的青春版。虽然取材于“大青山突围战”这段真实历史事件,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模式,真的能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抗争吗?
人们热切关注着,笔者于近日观影之后,更是倍感电影亮点纷呈:
一是《大突围》将青春、战争和信仰这三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抗战时期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这种方式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同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让观众尤其年轻人产生了共鸣。目前,针对很多年轻人在红色旅游中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将家国情怀融入到旅行中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这就是我们旅游应该有的样子!深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在风格探索上,采用接地气的主旋律叙事方式更加吸引了年轻观众。“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创作团队深谙此道,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历史题材。《大突围》跳出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窠臼,用更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吸引年轻观众,有的网友在网上发表感慨:“太燃了!我原以为历史片都是刻板的,没想到《大突围》这么带感!”这样的叙述方式尤其适合现代年轻观众,他们能够通过这些角色找到了自己理解理想执着的重要性。这一点,相信会给其他影视剧创作团队带来深深的思考和启发的。
三是在手法创新上,在真实与艺术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增强了感染力影响力。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创作,《大突围》团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他们牢牢记住“如何把握好真实与艺术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渲染或歪曲历史”这一真谛,同时深入思考如何避免主旋律电影成为“宣传片”这一问题,使影片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说实话,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国产主旋律电影,例如《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这些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有个别主旋律电影因为“神剧”剧情空洞、人物脸谱化等问题,受到了观众的“差评”。
近年来,我们总是在讨论流量、话题、热度,但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优秀的作品本身。《大突围》的成功,正在告诉我们: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流量,不如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切源于杨真导演执导团队的“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
电影《大突围》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而是用真实而震撼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磨难,影片更想表达的是,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性中的善良和希望依然闪耀着光芒。
影片中,有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在突围的路上,苏凡遇到了一位日本士兵,面对这个曾经的同学,苏凡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救治了这名日本士兵,这一幕,展现了苏凡内心的善良和人性光辉,也引发了观众对战争的反思。
当然,电影《大突围》的亮点还有很多。这部电影的团队也是用沂蒙精神来拍摄制作这部电影的!据介绍,为了用一个道具来还原历史的真实,他们派出专人走遍东西南北;为了一个镜头的细腻刻画,他们精益求精反复拍上几十遍……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也感受到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之温暖,元宵节来了,但电影拍摄需要赶进度,在刺骨寒风的拍摄现场,剧组全体人员却吃上了老区人民送来的热气腾腾的汤圆。
笔者认为,主旋律电影要在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方面下硬功夫,更要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也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主旋律电影的破局之路。笔者认为,《大突围》的上映,一定能为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因为这部影片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局限,用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用心用情地讲述着中国故事!
革命的精神启示着:红色血脉如何传承?
从历史的深处来看,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大突围》通过一个年轻学员的视角,将这段历史精细化、具体化,向观众讲述的不仅是血与泪的抗争,更是理想与信念的追求。
这部电影真的做到了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年轻人找到了共鸣点。笔者留意了网上网民的热评:“以前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但现在感觉那些英雄就在身边。”“最感人的是那些普通学生的故事。看到他们为了理想奋不顾身,我都哭了。”“希望以后能多看到这样的电影,既有情怀又有品质,让我们在情景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大突围》点映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感人的故事,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影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人性的探讨,对英雄的赞美,引导观众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导演杨真表示,创作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影视作品,引发公众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抗战精神的传承。
而笔者联想到,这部电影的创作又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具有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又联想到临沂上下如何大力推动新时代全环境践行沂蒙精神,推进“党群同心”新实践,转化为推进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强劲精神力量,更是心潮澎湃……
沂蒙精神是临沂最突出的政治优势、最鲜明的城市标志。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前来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2021年9月29日,沂蒙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就如何大力推动新时代全环境践行沂蒙精神,推进“党群同心”新实践,“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推动新时代沂蒙老区发展得越来越好”,转化为推进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强劲精神力量。临沂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深化研究阐发。紧扣“党群同心”这一沂蒙精神的根和魂,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举办理论研讨会,编纂历史研究读物等方式,多视角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沂蒙精神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化力量、执政理念和时代价值,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思考“过去党群同心是如何形成的”“新时代条件下,什么是党群同心”“怎样做到党群同心”,同时持续开展好“沂蒙精神万里行”等特色活动,并构建多元主体共同致力于沂蒙精神的弘扬伟业。
作为深化“党群同心”的创新举措,持续擦亮“12345·临沂首发”这一品牌。在回应群众关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判数据,深挖制度漏洞、作风根源等,动态抓好整改提升。当前,“首发话题”“首发融媒”“专项深办”在临沂市上下已成为市民街谈巷议的主流话题,形成新的舆论生态,政府和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是强化资源转化。临沂提出了“突出整体、特色和融合”的文旅融合的思路,形成了“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文旅发展格局,加速“红色沂蒙”主题廊道建设,串联重点红色文旅目的地,构建红色引领、一环多支、串珠成链、快进慢游的红色文化体验带,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就是激励全民践行。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推进“党群同心”统领各项工作,更加注重各类沂蒙好例的先进性,让广大市民把感想化为理想,把感动化为行动,让内生动力更加澎湃、更加强劲,展示可信、可敬、可亲的形象。
1997年11月30日,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和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在大青山的西北,公路东侧的李行沟建立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随后又建起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馆名由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名。如今,临沂的红色文化体验带已经形成规模效应。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七十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洗礼已经远去,但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电影《大突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电影《大突围》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青春励志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年代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和青春担当,影片中,那些年轻的面孔,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英勇战斗的身影,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笔者认为,电影《大突围》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影片获得的好评不仅在于剧本和导演的执导,更在于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影院,倾听那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与感动。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一定能够成为推动历史教育再度火热的重要力量。今天的我们必须传承红色基因,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向未来大步迈进!
作者: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 薛杰
摄影:刘笃龙、杜昱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