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走进兰陵县芦柞镇格润森工厂化循环养殖及渔稻综合种养基地的养殖车间,“大桶”星罗棋布,工人投入饵料,黑鱼争相吞食。“大桶”下方,尾水处理系统将桶里的水通过管道排放至挨着基地的稻田,水体经稻田净化后,重回“大桶”继续养鱼,实现稻渔共生。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生态健康养殖、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稻渔共生所呈现的一幕,正是我市落实“五大行动”部署要求,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实施“五大行动”为抓手,坚持顶层谋划、突出绿色循环、聚焦创新驱动,推动临沂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顶层谋划,精心编制规划“新设计”
我市坚持高位谋划,出台《临沂市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五大行动”纳入《临沂市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8)》,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8亿元,用于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协同推动方面,将“五大行动”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省级原良种场等涉渔项目建设相融合,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推协同推动机制,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在示范引领方面,构建了“政府支持引导、推广机构技术服务、企业示范带动、养殖户全程参与”的推广机制,全市累计认定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国家级4个、省级2个,储备后备基地12个,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
“五个突出”,擦亮绿色循环发展“新名片”
沂水县崔家峪上泉渔业园采用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生态净化等技术,开展高密度水产养殖、多茬蔬菜反季节栽培,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五大行动”实施以来,我市聚焦种业提升、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用药减量指导、配合饲料替代“五个突出”,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升渔业发展基础。沂蒙水库鱼在京津冀、长三角市场销售份额逐步扩大,“好山、好水、好鱼”的“沂蒙渔”形象深入人心。
突出种业提升,大口黑鲈反季节苗种繁育技术国内领先,年繁育3亿尾,占全国总量三成,沙塘鳢、马口鱼、黑斑狗鱼等人工催产繁育试验填补省内空白。突出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和稻渔生态种养、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目前,临沂花白鲢在北京新发地、岳各庄批发市场占有率达到七成。突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推广工厂化养殖车间内循环+室外大水面外循环、池塘多营养层级、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和三池两坝等多种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全市发展稻渔生态种养6000余亩。突出用药减量指导,今年对17批次水产苗种进行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100%。突出配合饲料替代,建立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试验推广点12个,大口黑鲈配合饲料替代率达100%。
创新驱动,解锁渔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密码”
在沂南县依汶镇鱼菜共生产业园,一棵棵生菜扎根鹅卵石石缝,长势葱郁,不远处的鱼池里饲养着观赏鱼、食用鱼。该产业园建立了20种鱼、40种蔬菜的数学模型,积累了12年环境控制数据,打造了先进的“鱼菜共生”系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全年不停歇的现代化种养技术模式。
沂南县依汶镇鱼菜共生产业园是我市聚焦科技水平提升创新,推动渔业智能化发展的结果。近年来,我市通过融合工程信息技术、水产养殖技术,打造了以沂南县依汶镇鱼菜共生产业园、兰陵县“一亩棚”鱼菜共生基地等为代表的“智慧养殖工厂”,实现了智能投喂、预警预报、水质评估等智慧化养殖管理。
“为帮助养殖户全面了解渔业政策,提升技术水平,我们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并成立了3个创新团队,全市渔业系统32名副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一对一’帮扶16家渔业合作社、10个科技示范户和6个‘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市渔业发展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聚焦服务模式创新,我市探索了国企合作新模式,联合市农发集团、市水利集团、“水韵琅琊”集团等,在渔业基地建设、大水面增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三文鱼等名优特色品种养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临报融媒记者 汤婷 通讯员 刘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