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2024年11月29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我市新能源发展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李晓峰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能源中心主任
庄仕民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赵玉刚 市发展改革委能源中心电力科科长
庄仕民(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近年来,临沂市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一、实施“一加一减一倍增”,能源绿色属性更加鲜明。一是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绿色供给实现跃升。近日国家出台的《能源法》聚焦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临沂市持续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建设,截至2024年10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900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十四五”期间实现翻番。其中,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51万千瓦,全省第1;光伏发电装机604万千瓦,全省第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连续3年超过煤电装机规模,成为我市第一大电源类型。费县、沂南县纳入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沂水上小庄“零碳”乡村、临沭朱村“红村绿电”革命老区绿色用能新模式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二是煤炭消费持续“减少”,煤电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煤电“上大压小”,加速恒新能源等高效煤电规划建设,加快落后小煤电关停并转,“十四五”以来,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5.4个百分点。煤电正加速向“压舱石”“调节器”角色转变。2023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4.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加快实施大型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到2025年底实现改造提升200万千瓦。三是消纳能力实现“倍增”,储能布局全面提速。开展储能“倍增行动”,积极推动储能设施建设,力争到2030年实现储能容量“倍增”,达到300万千瓦以上,提升电网消纳能力。临沂纳入省首批“云储能”试点,到2025年全市在蒙阴、沂水、沂南、费县4个县区,选择部分新能源电力消纳困难的10千伏台区,试点建设一批“云储能”示范项目。开展百园千企“光储用零碳行动”,鼓励企业“自发自用”。费县沂蒙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效率达80%,国内领先;蒙阴垛庄120万千瓦、平邑郑城120万千瓦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梯次有序推进。建成国电投沂水、中核郯城2座新型独立储能电站,另有8个项目共 98.3万千瓦正在布局建设,消纳能力明显提升。
二、打造“一城一都一基地”,加速新质产业集聚。一是用好资源禀赋,打造“中国光伏新城”。发挥石英砂和物流优势,坚持光储用一体化发展,落地了曜灵时代、纬景储能等27家光储制造企业,打通了光伏、储能产业链条,加快打造河东、兰陵、兰山3个光储产业园区。国华金泰日产4800吨光伏玻璃项目实现正式投产运行。二是发挥“两端”优势,打造“北方氢能之都”。充分挖掘20亿立方米“氢源”和应用场景,积极打通“制储运加用”关键环节;与同济大学合作编制氢能规划,制定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推进“源网氢储”一体化氢能产业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建成加氢站1座、拟建9座;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00辆,开通了全省首条“临沂-青岛”氢能物流专线;临沂光储氢一体化产业集群被列为省重点打造的15个未来产业集群之一。三是加快聚链成群,打造“全国新能源商用车基地”。以建设“绿色商城”为依托,发挥74万辆商用车的场景优势,重点推动河东区轻量化高强韧铝合金装备制造、临港区新能源DeepWay智能重卡、兰山区魔方新能源汽车、沂水县庆铃专用汽车、兰陵县东旭集团新能源商用车等项目建设,构建“轻量化材料及循环利用-汽车核心零部件-整车产品线-现代绿色智慧物流”新能源商用车全产业链。
三、助推“聚才聚力聚创新”,营造优良产业生态。一是聚集高端人才。出台“1+N”人才新政,引进全职院士团队落户临沂;邀请知名专家人才建立“新能源高端智库”。临沂大学开设了省内首个碳中和学院,“氢能”“储能”2个专业正式经教育部批复设立。二是汇聚各方力量。连续举办“2023临沂市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大会”“2024年新能源发展大会(临沂站)”,邀请专家、企业家来临沂考察交流,洽谈投资。成立了临沂新能源协会、光伏产业联盟、绿色低碳产业联盟。建立 “双碳”产业引导基金、国科创投基金。打造沂蒙新质产业园,江苏超电动力电池等一批项目落地园区。三是聚焦科技创新。始终把创新摆在能源发展核心位置,持续提升能源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世界首条纯氢冶金中试线在临沂成功运行。曜灵双碳研究院的光伏真空镀膜技术世界领先,正在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全市先后成立了碳中和、氢能、锂电池、生物质能、低碳技术研究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能源数字化、“源网荷储”一体化、“三网”深度融合化为支撑,全力打造光储氢一体化、新能源商用车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向“装机千万千瓦、产业千亿产值”的新能源“双千”目标迈进,积极探索能源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能源转型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临沂的天将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全面打造“绿色低碳之城”。盎然的绿色必将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必将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常态。
答记者问
1.大众日报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近期,临沂市启动了一系列光伏、风电开发项目,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千万千瓦,请问在光伏、风电开发方面,临沂市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李晓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能源中心主任):
近年来,我市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持续壮大,将突破千万千瓦装机目标,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已进入稳健发展的新阶段。临沂市将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线,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
一、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动集中式风光项目开发。综合考虑区域规划、土地资源、电网接入等条件,在太阳能资源禀赋和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科学规划开发时序,申报实施一批光伏市场化并网项目。根据山东省风电发展相关政策,结合山东省风电资源普查,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文化旅游开发等要求,结合风力资源评价和区域电网送出条件,分期分批有序开发利用风力资源,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逐步构建以集中式风光发电项目为基础、以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体系。
二、不断拓展场景,加快分布式光伏在工商业、交通等领域应用。根据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负荷水平和电网承载力等条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百园千企“光储用零碳行动”,引导各类园区和工商业企业建设光伏、储能及充电设施,支持高耗电园区、企业通过自发自用模式建设50MW以下的光伏电站,试点推广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应用,增加企业收益、提升绿电占比、拓展发展空间。首批选取兰田智慧物流港、临沂精钢基地物流产业园等30个试点园区(企业),打造一批“光储用”零碳园区示范项目,2025、2026每年再新建300个,总数达到1000个以上。加快能源交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光伏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等交通领域应用,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廊道示范。
三、加快农村能源革命,促进新能源开发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指导县区在落实各项建设条件、严格优选投资主体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风电资源、电力并网消纳条件等因素,优先选择一批具备基础条件的村居开展试点申报。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坚持公平公正、优化开发环境、加强项目监管、接受各方监督,真正构建“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开发利用新格局。
2.临沂日报记者提问:临沂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发展迅速,对电力系统的消纳和调度都带来挑战,请问临沂市有什么应对举措?
李晓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能源中心主任):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达到58.2%。新能源的高比例快速发展,对电网的消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着眼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超前谋划,多元发力,保障稳定消纳。
一是加快电网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临沂电网年均投资20多亿元,开工投产规模连年保持全省前列,形成500千伏“两纵两横”、220千伏“五片区多环网”电网新格局。今年新增变电容量128.7万千伏安,新建及改造配电线路2008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507台,为全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十四五”以来,实施大型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加快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已建成投运装机120万千瓦的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在保障大电网安全运行中发挥重要的“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作用,增强了电网调峰填谷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储能项目,按照“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发展思路,逐步扩大新型储能应用规模,目前已建成新型储能项目22.48万千瓦,在建和储备项目98.3万千瓦,全部建成后调峰能力将超过100万千瓦,临沂电网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将大幅提升。
三是积极探索分布式能源消纳路径。临沂是制造业大市、商贸物流大市,微电网应用场景丰富,我市因地制宜推广微电网应用示范项目,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用电负荷就地平衡消纳,目前已建成河东区郑旺镇常旺村等5处微电网试点项目。加快分布式储能项目建设,打造台区云储能试点项目,为全市推广应用提供示范。积极推进低压分布式光伏参与电网调峰,分布式光伏柔性控制覆盖率达到100%,打造全域低压分布式光伏群调群控国家级示范区。
3.鲁网记者提问: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居民的充电需求也快速增加,市发展改革委在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方面有哪些成效?
赵玉刚( 市发展改革委能源中心电力科科长):
近年来我市按照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建成各类电动汽车充电桩10.6万个、居全省第3位。其中,公共充电桩1.8万个、居全省第4位,居民个人充电桩8.8万个、居全省第3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城区充电设施布局。着力构建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以“两区”(居住区、办公区)和“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为重点,以道路交通网络为依托,在企事业单位、商业圈、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场所建设或改造直流快充桩,构建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截至今年10月底,主城区已建成公共充电站1106座,公共充电桩1.1万个,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达到1公里以内,快充桩比例达到77.5%。在提升建设密度的同时,积极支持建设液冷超充站和“光储充检”一体站,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有序充电设施,提升充电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二是加大农村地区建设力度。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有关要求,积极推动在县城城区建设公共直流快充桩,优先在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美乡村等区域,开展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今年1-10月,全市农村地区新建公共充电桩2386个,总保有量达到5508个,全市156个乡镇街道已实现充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积极争取上级试点示范政策,莒南县大店镇成功入选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活动名单。
三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从用地保障、融资支持、停车费减免、降低用电成本、优化电力服务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公共充电设施适度超前发展。协调推进电网规划与充电设施的衔接,加大配套电网建设投入,改造升级供电能力不足的配电网,新建城市区域合理预留高压、大功率充电保障能力,为充电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创新推出居民个人充电桩“无证明”极简报装模式,截至目前共计8万户居民享受到充电桩高效接入服务。下步,市发展改革委将持续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
来源:临沂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