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芳草丨沭畔芦苇

临报融媒 2024-12-09 阅读次数: 50856

春天,当和煦的阳光洒向沂沭大地时,沭河河畔的芦苇仿佛是大自然最早醒来的信使,它们摇曳着挺拔身姿,散发着勃勃生机,茁壮成长。微风轻拂,苇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春天温暖而甜蜜的故事。端午时节,苇叶茂密、翠绿,母亲总会带着对家人的深情厚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姐姐来到沭河右岸,柳子沟畔,轻轻拨开层层叠叠的苇叶,挑选最鲜嫩、最宽大厚实的叶子来包粽子。那些苇叶,在母亲、姐姐灵巧的手中跃动翻转,宛如有了魔法,不久便化作一个个棱角分明、满载着糯香与爱的粽子。当这些粽子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时,不仅温暖了家的每一个角落,更深深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温馨片段。每当回想起,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甜蜜与感恩。

夏天,沭河的芦苇荡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青纱帐,翠绿无际,在阳光下闪烁着斑驳的银色,宛如一片浩瀚的海洋,为河畔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坚韧的绿妆。这片芦苇荡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承载着一段难忘的记忆。1938年,当日本侵略者践踏临沂这片土地时,这片茂密的芦苇荡成为了百姓们的天然避难所。当时沭河右岸为敌占区,日军经常入村骚扰抢掠,百姓惶恐不安,就跑到沭河芦苇荡中避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家庭都在这里找到了暂时的安宁,饥饿时捞食鱼虾、扒苇根充饥,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找到了生存的希望与勇气。

祖父荣文公是一个畜牧兽医工作者,平时执业于莒南洙边,因身材高大健硕,在家排行老三,人送绰号“三胖子”。他手艺精湛,为人善良、豪爽仗义,平日好饮。一次赋闲在家午睡,未能及时躲避日军的偷袭,两个鬼子冲到院内掠夺财物,惊醒了他。祖父愤怒,与鬼子搏斗,将一个鬼子掀翻在地。另一个鬼子恼怒,用刺刀刺向祖父,当时磨台周围放置多捆准备建房的芦苇,祖父用芦苇掩护躲避,鬼子多次刺扎未果。倒地的鬼子起身后,欲持枪射击祖父,但因他们的集合号吹响,祖父才幸免于难。正是那些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芦苇,在关键时刻为祖父提供了掩护。这段历史成为了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佳话。每当提及,总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与坚韧精神。

冬日的芦苇,干黄而不再青翠,枝枝叶叶无不诉说着冬日的寒冷。过去百姓将芦苇收割下来,编织成芦笆,为农家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实用与质朴。救过祖父命的芦苇却在他的手中,化身为生活的助手,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集全家之力,盖了三间正房,又建了南屋。大伯、父亲、三叔、五叔在此结婚生子,一家团圆在祖父母周围,日子虽苦,但也其乐融融。这些芦苇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家族的兴衰。在那个特殊时期,当许多家族的记忆与传承面临被抹去的风险时,芦苇再次发挥了它的作用,成为了藏匿家谱、保护家族历史的隐秘使者。在“破四旧”前,祖父藏有很多书,有《春秋》《四书白话》《康熙字典》《元享牛马经》等各种书籍及宗谱等。“四清”运动开始后,为防焚毁,祖父先用油布包裹书籍埋藏在菜园中韭菜畦地下,后恐腐烂,又藏于锅屋(厨房)内墙角草中,几经周折,又怕被抄家抄出,最后斗胆只留宗谱和宗谱有关的资料,用油布包紧藏于房顶芦笆之内,其他全部送到小公社烧掉了。那套《全裔堂诸葛氏宗谱》成为孤本。后祖父又在此屋内,在芦笆的见证下将此谱传给他的长孙福明。这本被芦苇掩护的家谱,如同家族的血脉,历经风雨,依然顽强地传承至今。

冬去春来,芦苇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与挺拔的身姿,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家族的兴衰。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沭河河畔的这片芦苇荡中,母爱、英勇与传承的深刻寓意被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每当我走过这片芦苇荡时,总会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力量,以及那份来自家族传承的温暖与鼓舞。

沭畔芦苇,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憧憬者。在它们的陪伴下,我的家族将继续前行,追寻着母爱的糯香与家族的坚韧,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都将铭记着母爱的糯香与家族的坚韧,继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让沭畔芦苇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诸葛福煜

( 编辑: 吕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