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兰陵县芦柞镇:基层治理有新招 多措并举降“五情”

临报融媒 2024-12-18

在临沂客户端讯 兰陵县芦柞镇以党群同心为主线,坚持“协商调解”解已然、“村规民约”防未然“双轮驱动”,融入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浸润赋能,推动网格化“网情”、警情、舆情、访情、热线“线情”持续下降,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协商调解”解已然

一句话、一杯酒、一张牌、一支烟、一垄地、一堵墙、一锨土、一本账、一寸光、一段情……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种种小事引发的矛盾纠纷不胜枚举,成为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焦点难点。这些小矛盾小纠纷,往往无证无据、无根无源,对当事人缺乏强制力,处理起来较为困难。

在“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的策源地兰陵县芦柞镇,协商调解成为化解这些矛盾纠纷的重要利器。

去年4月,芦柞镇群众李某亮多次通过拨打12345热线反映其兄李某德砍伐其杨树、占用其宅基地的问题,一开始兄弟俩争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经过调解员从亲情、法律、道义等各方面的耐心解释、劝导,两兄弟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之间的隔阂也逐渐消除,最终双方热泪盈眶、重归于好。这一调解案例,还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采用。

今年10月,芦柞镇赵村网格员曹永学在日常巡查走访中发现,村民崔某文和张某齐两家因道路通行问题产生纠纷,情绪激动、争执不下。村级调解小分队接到线索后,立即召集两家人,经过“情理法结合”的协商、调解,形成了任何人不能影响道路正常通行、对道路造成损坏的,要依法赔偿和修复的意见,双方均表示遵守并达成和解。

一个个成功的调解案例,让协商调解成为芦柞镇处理矛盾纠纷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芦柞镇村村成立调解小分队,接到12345热线工单或网格化排查矛盾纠纷诉求后,立即组织起来,点对点、面对面协商调解。

数字最有说服力。芦柞镇党委副书记张本营说,2022年,全镇共承办12345热线工单5823件;2023年,与县调解中心建立了“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共承办3173件,同比下降45.5%;今年,以“周五会客厅”为载体,每周五同县调解中心一同化解矛盾纠纷,常态化运行“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共承办2519件,同比下降20%。今年7月、8月、10月工单响应率、解决率均为100%。

“在上层,协商往往是为了政策的制定或实施提供的决策参考、智库支持。在基层,协商更多的是调解,是商量着办。我们要用好调解‘关键一招’,持续巩固工作成效,努力让‘有事好商量’在芦柞大地蔚然成风。”芦柞镇党委书记张西民说。

这,既是多元解纷,又是增进和谐。

“村规民约”防未然

化解“已然”有了“协商调解”这个重要利器,那么“未然”需要怎么防范呢?

“庙后村,来宣传,家家户户村规谈;长有慈,少有孝,淳朴民风代代传……”走进芦柞镇双庙后村的街头巷尾,一段段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映入眼帘。

提起村庄的乡风文明建设,双庙后村党支部书记王景琛笑着说,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内容丰富接地气,让人喜闻乐见,不断引领民风、村风向善向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村规民约已经不能够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芦柞镇民政办主任孙业伟说。为此,芦柞镇印发了《芦柞镇村规民约修订(暂行)规范》,为各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供了指导。全镇65个村陆续发布村规民约起草人招募令,机关干部、村“两委”干部、村网格员纷纷走村入户征求意见建议,补充完善了移风易俗、公序良俗、环境保护等乡风文明建设新规定。

村里的事还得村里办。大吴皇路村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对婚丧嫁娶的规模、标准等作出明确要求;北头村考虑作为镇驻地村的特殊区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生产、公共设施维护、门前“三包”等重点工作,补充完善村规民约;斜沟村针对面积大、人口多的现状,明确了矛盾纠纷村内调解等行为准则。

修村规、守民约,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防范于“未然”。

自芦柞镇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开展以来,村民对房子如何盖、环境如何护、土地如何用、婚丧如何办、矛盾如何解、垃圾如何分、低保如何定、网格如何划、遇事如何找等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前几天,为方便下地干活,我打谱在地头盖1间老年房,但想到了村规民约中规定,建房得按照村里规划进行,不能未批先建,想了想,既然这个规定大家都得遵守,我也不能违背。”小卞庄村孟某伟告诉记者。

“修订村规民约归根结底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发挥村规民约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做到防范于‘未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芦柞镇党委副书记吉兴刚说。

这,既是修订村规,又是弘扬正气。

“隆礼重法”文浸润

通过调解、协商的方式解决的是已然,通过村规民约的引导、约束解决的是未然。既要解决好已然,又要解决好未然,这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高度契合。

说到荀子,“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两任兰陵令,并终老于斯。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荀子是兰陵最鲜明的文化禀赋,在今天对基层社会治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用起来,是最好的传承。芦柞镇和市、县荀子研究会一起提取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要义,将“情为先、理为要、法为底”的理念融入到协商调解、村规民约中,浸润、赋能乡村治理,起到了既意想不到又意料之中的效果。

内化于心。编辑印制荀子文化思想学习资料,组织镇、工作区、村三级调解员学习研究。创办荀子文化“隆礼重法”思想专题讲座,聘请颜炳罡、牛嗣修等荀学专家学者作为长期专家顾问并适时开展集中培训。创新开展镇、村“调解员论坛”活动,结合“隆礼重法”调解思想研讨分析,提高调解员文化底蕴、能力水平。

外化于行。创设镇、村两级“隆礼重法”调解室66处,把荀子的“和合观”注入“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情法理并重化解矛盾纠纷,成为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实践。

打造了荀子文化一条街、荀子文化宣讲小院,持续开展荀学宣讲、乡村儒学等宣讲活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荀子名言正深入人心。在村规民约的修订中,将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嵌入其中,古为今用。每个篇章,均以荀子名言开篇、点睛。

随着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在创新融合中成风化俗,芦柞镇矛盾纠纷存量、增量显著下降,这种成功实践也形成了可复制的“芦柞经验”,在全县推广应用。2023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实践,获评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今年,作为兰陵县“一县区一改革品牌”进行深化和打造。

这,既是文化传承,又是文化创新。

“党群同心”共奔赴

无论是“协商调解”,还是“村规民约”“隆礼重法”,为什么能真正办成事?说到底是靠“党群同心”的力量,“党群同心”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让干部、资源、智慧、力量、情感汇聚激荡,同心发力、同向而行。

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选择双向奔赴,“连心桥”必不可少。

今年10月起,芦柞镇设计制作“党群同心”卡,注明党委书记、镇长、部门负责人等镇村干部姓名、职务及手机号码,逐户发放。群众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困难,可对照职务信息,精准联系相关责任人,享受“一对一”优质服务,从而提升未诉先办质效。

在长三角地区经商的墩头村村民杨利坤,通过老家的摄像头发现自家的水龙头滴答不停,适逢气温逐渐下降,要是冻坏了,过年回家就会面临无水可用。他照着“党群同心”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镇水利站负责人栗垒的电话说明了情况。“没想到,这张小卡片还真管用,上午打完电话,下午就给修好了,还给包了一层保温棉。”杨利坤说。

有了这样的经历与感悟,这位他乡游子对故乡这片热土有了更深的感情。正可谓:抓住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抓住了老百姓的心,就抓住了时代的本质。

今年11月起,芦柞镇创新开展“四回”行动,人大代表、党代表回选区、政协委员回界别、机关干部回咱村、“两委”干部回网格。共计360 余名“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干部等积极参与、躬身基层一线,走入村民家中、走到田间地头,倾听社情民意,征询发展建议,收集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以赴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

“在‘四回’行动中,带着‘党群同心’卡、便民事项服务手册,送到群众家中,我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县人大代表、镇党代表秦西合如是说。

芦柞镇将建房、低保、公益性岗位、残疾证等9项便民服务事项编印成册,既有办理的标准、流程,更有负责人的姓名、电话,一册在手,便民利民。

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就在以党心聚民心的实践中,以初心暖人心的探索里。实践、探索还要靠实践来检验。2023年,芦柞镇以数据为依据,评选“无警情、无工单、无违建、无信访、无舆情、无诉讼”六无村庄,以正向促负向。

“市委提出了‘五情’工作要求,要求推动热线‘线情’、警情、‘网格化’网情、访情、舆情持续下降,我们将积极组织县、镇人大代表参与‘四回’行动,持续察民情访民意守民心,多措并举降‘五情’转‘三风’强‘三感’。”芦柞镇人大主席李凤朋说。

在芦柞镇的“四回”行动中,参与人员结合自身感悟,开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宣讲交流,以个体感悟、微观感受,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通过基层社会治理的深耕细作,芦柞镇已经形成“党群同心卡”“架桥”、12345高效办“通航”、“四回”行动“直飞”、“隆礼重法”村规民约“筑基”的“海陆空地”多维度、集成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崇德向善、协同共治的氛围,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临报融媒记者 王圣宇 通讯员 宋梓艺

( 编辑: 荀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