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沂水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无私支援前线,为部队运粮草、抬担架、救伤员,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著名战斗战役,曾荣获“无名担架团”“陈毅子弟兵团”“淮海战役模范担架营”等荣誉称号。同时,广大妇女在后方碾米、磨面、送军粮、做军鞋、救护伤员,出现了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后方群众拥军支前的动人场面。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发动抗战,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省委把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工作重心放在鲁中,放在沂蒙山区,因此沂水成为较早的抗日根据地。沂水县战时的动员参军从那时开始。
1938年3月,在党的抗战政策号召下,在沂水县内共产党员的组织带动下,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在该县公家疃村组建,全县300多名党团员及抗日青年参加,这是沂水县党组织第一次开展大规模的动员参军。
到1939年秋,沂水县抗日根据地内党的各级组织、人民政权组织大都建立健全起来,由各级党组织和政权机构领导的县大队、区中队、乡分队和农民自卫团等,都形成了人民抗日武装体系。地方和群众武装层层升级,即村自卫团、游击小组成员升级到乡分队、区中队,区中队再升级到县大队或独立营。一旦主力部队需要,区中队、县大队、独立营便可成建制或部分动员到部队中。这一时期,特别是从1941年开始,也由各级党组织和群众抗日组织直接从群众中动员兵员到主力部队,但所占比例较小,比较适合的方法是逐步脱离乡土。
1944年,八路军主力部队准备对日伪军展开反攻,扩大主力部队的任务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直接从群众中动员参军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一年,仅沂中县就直接动员和采用升级的方法为部队提供新兵1486人。
1945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分局,要趁苏联红军占领满洲及政策尚未明确之际,派一部分人迅速进入满洲,肃清残敌汉奸,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及地方政权,造成我在东北之有利条件。9月11日,党中央又致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短期内不能到达)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肖华前去统一指挥。”19日,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确定党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主要任务是打击和阻止国民党军队之北进,继续大力消灭日伪军,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发展和控制东北。
根据形势变化,鲁中区党委及时做出《关于武装工作的紧急决定》。8月29日,沂蒙地委根据决定精神,组织工作组分赴各县部署动参工作,要求各县立即行动,在10月10日前完成5000人的参军任务,并以县为单位成立“子弟兵团”,县委书记兼任团政委。之后,沂蒙地委又连续发出指示,强调在动参中贯彻群众路线,提倡干部带头。9月上旬,一场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在沂蒙大地迅速展开,党员、干部带头报名,青壮年踊跃参加,掀起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参军高潮。
动参中,沂中县选择革命基础较好的岳庄作为动参工作示范点,先是组织干部学习党中央和鲁中区及县委的指示精神,使大家明确虽然目前形势大好,但斗争依然十分复杂,随后在全体村民中展开“敌人投降了,为什么还动员参军”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参军的热情被高度激发起来,仅一个晚上,全村适龄青年均报名要求参军,最后动员新兵75名,编为一个子弟兵连。岳庄子弟兵连的成立,为全县的动参工作树起一面鲜艳的旗帜,极大地感召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军热情。仅半个月时间,沂中县就动员新战士3804名,19日集结誓师后将年龄偏大和偏小的作了精简,最后编成了3084人组成的沂中子弟兵团。该团下设5个营,团、营、连等各级干部全部由地方干部充任。
与此同时,沂北县的动参工作也搞得热火朝天,沂北动员新兵2000多名,组成一个子弟兵团。仅有380余人口的长安官庄村(1947年改称朝阳官庄村)党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全体村民中展开讨论:咱这里解放了,但全国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解放,蒋介石还要来抢我们的胜利果实,大家说怎么办?抗战胜利的喜悦仍挂在人们的眉梢,大家群情激昂,一致认为要踊跃参军,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在解决了群众认识的基础上,党员和工、农、青、妇组织负责人靠上做工作,青少年争相报名,打开了动员参军的局面。42岁的张曰浩和儿子张德明一同参军的事迹激发了全村的参军热情,所有符合参军年龄的同志都报了名。除几位年龄偏大偏小、体弱有病的被减下来外,其余35名编入部队,组成一个子弟兵排。该村的动员参军工作轰动了道托区和沂北县。次年正月,道托区区长王馨斋和青年、妇女组织的负责人带着秧歌队,敲锣打鼓,为长安官庄村送去了“勇冠全区”的奖旗和“保国争光”的光荣匾。
此次动参为部队提供了数量多、质量高的新兵。人员集结后,根据中央指示,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发。新组建的两个子弟兵团除少量留山东外,其余全部编入主力部队,他们满怀着乡亲们的殷殷众望,跟随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鲁中军区政委罗舜初、鲁中行署主任王子文等挺进东北,奔赴战场。在组织子弟兵团的同时,沂中、沂北两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抽调一批地方干部随军北上,支援东北。沂中县有县委组织部长李子仁,妇救会长史培力,青救会长张兆美,区委书记翟象坤、耿涛,区长张汇东、赵希璞等40余名,沂北县有县委宣传部长刘亚明、青救会长王明贞及李钟荣、冯亦桢等几十名,他们同鲁中其他所调干部编为一个大队,于杰任大队长,李子仁任副大队长,刘莱夫任政委。北上干部由部队护送至青州过胶济路,一路行军至龙口乘船开赴东北。他们驰骋于辽沈平原和白山黑水之间,为解放东北、建立与巩固东北根据地作出了很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6年至1948年秋,解放军、地方基干武装大部时间在省内与敌人较量。大兵团作战,攻城陷镇,人民解放军伤亡大,需补充新兵员,因而每年都有繁重的动员新兵任务。1948年秋冬以后,因新解放区迅速扩大,老解放区动员参军任务减轻。据1948年9月统计,1945年9月以来,沂中县参军人数达到11926人。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