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前村隶属十字路街道,位于莒南县城北3公里处。该村是十字路街道临海社区的一个自然村,因坐落在大山之前,故名大山前。1939年建立中共党支部,1940年建立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涌现出了姚大娘、郑信等著名拥军模范和劳动模范,被上级授予“抗战模范村”称号。郑信开荒纪念地被命名为临沂市重点抗日战争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大山前村出了一名因开荒闻名的劳动模范郑信。根据他的事迹创作的歌曲《郑信开荒》,是20世纪40年代在滨海地区传唱非常广的一首歌。郑信,1890年出生在大山前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到1945年,在抗日民主政府的支持下,他组织穷苦农民成立开荒队,扩大粮食种植支援抗战。在他的带动下,滨海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热潮,粉碎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经济封锁。郑信多次被滨海区评为劳动模范。
1940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号召大家多开荒多生产。郑信在村农救会的支持下开荒半亩,勉强糊口。1941年,他又组成12人的开荒小组,任组长。1942年,滨海专署颁布《增加生产奖励英雄》条例,进一步激发了郑信的劳动热情,同时逐渐明白了开荒也是抗日的道理。1942年,成立45人的开荒队,郑信被选为队长,当年开荒70亩,郑信1人开荒7亩。至1943年,他1人开荒24亩。是年秋,任村农救会会长,被选为筵宾区生产委员会委员和冬学委员会委员。他在村里宣传“开荒为抗日”的道理,并帮助队员解决工具和种子不足的困难。当时政府规定开荒地5年不缴公粮,郑信却带队员主动缴纳。
1943年10月,《大众日报》登载题为《郑信全家收获忙》《郑信的故事》长篇通讯,介绍他的事迹,同时发表《学习郑信,培养更多的郑信》的社论,号召全省学习郑信。12月,郑信出席滨海区在坪上召开的劳模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是年,由作曲家王杰谱写的歌曲《郑信开荒》,在滨海区久久传唱。
1944年春,村里成立变工队,郑信任队长,将全村划分为29个互助组,带领全村农民开荒120亩。他又集股办消费合作社,把全村剩余劳力组织起运盐队、纺线队、织布组,当年收入7万元(北海币),农民生活变得富余起来。7月,郑信出席莒南县英模大会,被选为一等劳动模范,中共莒南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向郑信学习。
郑信不仅是位劳动能手,还是一位拥军模范。除了带头多交公粮,他把当选劳模获赠的猪羊鸡鸭全部送往部队劳军;1944年春节,还将家养的200多斤的肥猪宰杀后慰问部队官兵。郑信当选村里的农救会长后,动员妻子参加妇救会,带领全村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摊煎饼支援慰劳部队;大女儿参加识字班,与青年一起支前抬担架、救护伤员、运送弹药物资。1948年10月,郑信将自己不满18岁的长子郑培荣送去参军。1950年12月,郑培荣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由于在大生产的突出表现和抗日活动的积极参与,1943年至1945年,郑信连续三年被莒南县和滨海区评为劳动模范。1943年,在滨海区坪上镇召开的全县英雄大会上,郑信荣获“劳动英雄”称号。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郑信获“滨海区劳动英雄”称号。
1945年8月,郑信被选为滨海区参议员。郑信的模范事迹被《大众日报》和《滨海农村》广泛报道,尤其是《大众日报》,先后报道150多次,让滨海、山东解放区乃至全国解放区的人们了解了这位普通农民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光辉业绩。
革命母亲姚大娘,大山前村人,是滨海区闻名的革命母亲、拥军模范,多次获上级表彰奖励。1938年,共产党到大山前一带开展工作,她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抗大一分校来沂蒙后,她把女儿送到该校学习并参加八路军。1943年,部队医疗所驻在沈家扁山村,姚大娘一次领回十多名伤员,回村安排到可信赖的人家护理。姚大娘自己护理了3名伤员,亲自给病号洗脚、喂饭、换药等。抗战时期,在姚大娘家养伤的战士多达数十人。她还经常为党保存机要文件,带领村里妇女开荒、做军鞋、动员参军等。抗战期间,在莒南县战斗和工作过的部队首长和省、区、县党政机关负责人,不少在她家住过。她把住村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当成自家人,照顾他们吃穿,亲切地叫他们为“孩子”。那时有些干部的家在敌占区,子女在家不安全,就把孩子领来根据地,姚大娘就千方百计地帮助抚养。1940年到1947年,姚大娘先后抚养过10多个孩子。
1942年,该村民兵参加过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俘敌一个班。1944年,动员大参军时,一次有16人参加“老六团”。1944年,大山前村被八路军山东军区和滨海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光荣称号。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