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沂蒙红色堡垒村丨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

临沂日报 2025-02-09 阅读次数: 100094

石泉湖村位于临沂市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北6公里的虎山南麓,是虎山泉村的自然村之一。据《李氏族谱》记载,该村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因村前乱石中有一水泉,惯称石泉,泉水积成小湖,故名石泉湖。村北的石泉湖水库,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义丰带领干部群众于1953年修建的全省第一座水库,曾获得“山东水库之母”的称号。1960年,石泉湖村已建成全县第一个“街道整齐砖瓦房,玻璃门窗明晃晃”的新农村。

石泉湖村是山岭薄地,原来水土保持很差,遇到天旱缺水,村民要到几里外的地方挑水喝,但因村后虎山与北面的双山、马亓山连接,具有山林茂密、地形隐蔽等有利条件,因此成为抗战时期的战略要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滨海地委、八路军第115师等党政军机构以及大众日报社、滨海银行、军区医院等七大机关曾长期在石泉湖驻扎,罗荣桓、萧华、黎玉、谢辉等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工作过。在此期间,村里掀起拥军支前和大生产热潮。为解决驻村党政军机关和全村人畜用水困难,时任农救会会长李义丰从牛蹄窝存水得到启示,想出了闸坝蓄水的办法。1944年春,李义丰联合7个互助组,在村北拦河修坝,开当地建坝蓄水之先河。坝长10米,高3米,蓄水约200立方米,这座水库成为全省最早的水利建设旗帜,不仅解决了村内生活生产用水,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将士们战马饮水之处,在敌人来此扫荡之时,曾将自行车等物资藏匿在此,从未被敌人发现。新中国成立以后,石泉湖村又于1953年、1954年、1956年连续建了三座水库,使石泉湖村80%的土地变成水浇地,夺得了农业连年大丰收。同时,该村封山育林800多亩,栽植果树8000多棵,真正使石泉湖村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小山村。石泉湖村的做法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水利建设经验被推广至全省、全国,成为全国治山治水的一面旗帜。1957年,李义丰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石泉湖村“日光”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国务院授予锦旗一面,旗文为“是水土保持的榜样,是山区建设的模范”。1959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到石泉湖村视察工作,亲笔题词“山东水库之母”。1999年立碑作为纪念。

2015年1月,“山东水库之母”遗址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列为“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2016年以来,石泉湖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村内红色文化,精心建设了红色主题广场和开山治水雕塑广场,对山东水库之母遗址和原有村史馆全面修缮提升,将红色文化变成村内发展的“忆历史、游青山、宿民居”乡村旅游的一部分。2019年,石泉湖村村史馆被评定为临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

( 编辑: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