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独特而微妙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权力架构下,琅琊王氏是稳固东晋王朝最强大的中坚力量。王敦、王导兄弟扶持司马睿称帝后,两人分别外握兵权内掌朝政,带着王氏家族站在了权力的巅峰。然而,立场的不同、性格的差异、观点的分歧,最终却使两兄弟始于同道终于殊途。
有着“中古第一望族”之誉的琅琊王氏,不只有王羲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辈甚至祖辈在王吉、王祥、王览等历代先祖的荫庇下,一出世便早已是钟鸣鼎食之家了。
王导字茂弘,父亲是王览的长子王裁。王导承袭祖爵,受封为即丘子。他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识量清远。陈留高士张公见到十四岁的王导,就对他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司空刘寔听说后,引荐王导为东阁祭酒、秘书郎等职,均未到任,后来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王导的堂兄王敦,字处仲,是王览次子王基之子。王敦年轻时相貌俊秀,性洒脱,善清谈,精通《左氏春秋》,深得当时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族兄王戎赞赏,后被晋武帝司马炎选为女婿,娶了襄城公主,初仕驸马都尉,后任太子舍人。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王敦劝说叔父王彦起兵讨伐,因功升散骑常侍,后在族兄王衍安排下任青州刺史,又转任中书监。
西晋王恺和石崇比阔斗富之事尽人皆知。《晋书·王敦传》记载,王恺有一次请酒,王导和王敦都在座,有个乐伎吹笛子时有点跑调,王恺当场就把她杀了。当时举座皆惊,只有王敦神色自若。后来,王导和王敦又去拜访王恺,王恺让侍女劝酒,谁劝不进酒就杀掉谁。劝到王敦、王导时,王敦故意不接酒杯,一连几个侍女因此被杀,王敦都没喝一口酒。王导劝他,王敦却说:“他杀自家的人,关你什么事!”王导虽然平时酒量不行,为了让侍女免于一死,还是勉强把酒喝了。《世说新语》记载“劝酒杀姬”的人是石崇,而非王恺。但不论是谁,从中都可见他们的骄奢残忍,也看出王敦的冷酷无情。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兵败失踪之后,王导和王敦一起协助司马睿移镇建邺,并率北方百族大氏一起南渡,还帮助司马睿在江东树立威望,获取江东士族的拥戴。
司马睿初到建邺时,南方士族并不买账,“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王导王敦想出了一个计策。
同样是三月的上巳节,同样是“修禊事”,只是比后来名传千载的王羲之兰亭雅集早了三十几年。司马睿乘坐肩舆出游观看修禊活动,王导、王敦等带百余北方名士骑马相随。江东名士纪瞻、顾荣等人见状,“相率拜于道左”。
把复杂的政治目的转化为一次悠闲的民俗活动,不能不让人佩服王导等人的老谋深算。
王导帮司马睿树立了威望,趁机劝说司马睿广贤择能,收揽人才,并领命亲自造访贺循、顾荣,二人应召而至,于是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
王敦、王导等拥立司马睿称帝后,王敦升任征南大将军,又进拜大将军,加侍中、江州牧,成为统军元帅。丞相王导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因平定华轶叛乱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王舒、王含、王彬、王邃等王氏兄弟也各领一方军政大权,掌控了东晋朝廷内外,无怪乎司马睿登基时,非要拉王导同登御床受百官朝拜。
司马睿虽然曾多次对王导说“卿,吾之萧何也”,并称王导为“仲父”,但当他真正登基称帝以后,自然对琅琊王氏日益强大的权势极为担忧。当然,他忧虑的不止王氏一族,谢氏、庾氏、桓氏也都在崛起。东晋及至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极度依附着南北各大士族,皇权基本被架空,独揽大权的顶级门阀轮流“坐庄”,皇帝差不多成为摆设。
司马睿自然不甘心“王与马共天下”,受人摆布,他开始重用侍中刘隗、尚书令刁协等人来牵制王氏一族,逐渐疏远王导等人,君臣之间渐生嫌隙。
王导虽心中不满,但他未形于言表,选择了沉默。火爆脾气的王敦却不一样,“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边唱边用如意敲打痰盂伴奏,把痰盂边都打崩了。王敦还上疏司马睿表达不满,要求重用王导等人,言辞颇激。王导看后感觉过于直白,将奏疏封还王敦,王敦却派人直接呈交司马睿。
其后,王敦打算让亲信陈颁出任湘州刺史,司马睿却派宗亲谯王司马承任湘州刺史。司马睿征召陈颁入朝,王敦也直接拒绝了。君臣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太兴四年(321年),司马睿听从刁协建议,将扬州诸郡的僮客(多为大族家臣)恢复平民身份,以备征役。此举触动了士族的切身利益,引起了士族的不满。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借口在武昌起兵。当时的门阀士族对王敦的叛乱大多态度暧昧,也影响了朝廷的平叛行动。
刘隗劝司马睿诛杀王导等王氏族人,但司马睿并未听从。王导亲率二十余王氏子弟,每日至台城待罪领罚,最终得到司马睿宽恕。司马睿又令王廙去劝止王敦,反而被王敦留下。
王敦之兄王含听闻弟弟反叛,也起兵响应。王敦的叛军屡屡打败司马睿派出的军队,仅两个月就攻占了建康的要地石头城。刁协被随从斩杀,刘隗北逃后赵,司马睿无奈,只得摊牌说:“想要我的位子,只管说出来,我回琅琊国便是了,何必伤及无辜百姓呢!”这一来,反使王敦的篡权行动大为受挫,再加上王敦纵兵四处劫掠,王导也失去了协助他的勇气。司马睿遣使求和,宣告王敦无罪,以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朝政大权尽归王敦,司马睿被架空,年末即忧愤而死。
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明帝。王敦在武昌和朝内大肆扶植亲党,清除异己,杀害了戴渊、周顗等多位重臣,引起了士族的不满。周顗字伯仁,在王敦反叛之初刘隗劝司马睿诛杀王氏一族时,他曾劝阻司马睿。他被杀后,王导曾叹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王彬、王舒、王棱等王氏兄弟,都或明或暗地反对王敦,堂弟王棱甚至因此被王敦暗杀。
王敦与钱凤等亲信密谋篡晋,被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获悉,通过王舒、王导将王敦的图谋禀报司马绍。
王敦不久后患病,病势日渐加重,遂矫诏拜养子王应(王含之子)为武卫将军,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司马绍比父亲司马睿有胆识能决断,他一面不断派遣大臣去探问王敦病况,一面做讨伐的准备。司马绍以王导为大都督,总领征讨诸军;以郗鉴为卫将军,统领从驾诸军;命边军镇将率部入卫建康。
司马绍为消除将士对王敦的畏惧之心,对外宣称王敦已死,王导亦率宗族子弟为王敦“发丧”。晋军将士对王敦的“死讯”信以为真,登时士气大振。
王敦闻讯大怒,以诛杀温峤为名再次举兵,但因病重无法领兵,便以兄长王含为元帅,率军攻打建康。王导曾试图劝降王含,未能成功。王含比王敦更贪暴,但在领兵打仗方面实在无能,叛军虽一度再次攻入建康,其后一再败退。病中的王敦闻败震怒,愤恨交加,死于军中。
王敦死后,叛军溃逃,王含带王应逃奔荆州,欲求堂弟王舒庇护,却被王舒大义灭亲,沉溺于长江。
王导以平乱有功,被晋封为始兴郡公,进位太保。
次年,司马绍病死,幼主司马衍继位,王导受顾命,与郗鉴、庾亮等重臣共同辅政。当时成帝司马衍年幼,每次见到王导都要下拜。
王导以年老上疏请求退职,朝廷数次下诏恳请,才继续执掌朝政。
339年,王导病逝,成帝于朝举哀三日,礼仪比照汉代大司马霍光及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例,追谥“文献”,以太牢礼祭祀。
一同扶持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王导和王敦兄弟,最后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终局。王导以中兴名臣成为琅琊王氏的荣耀,而王敦却成为家族中讳莫如深的存在。即便在王羲之故居王氏名人的介绍中,王导理所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而王敦却难觅其踪。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