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明朝初年,郯城樊氏始祖樊木从江苏赣榆逃荒行至郯城县城西15公里的沂河东岸,落户定居,繁衍生息,因倚沂河堤堰而居,故得名樊埝村。据樊氏族人讲,樊木祖上跟随鲁班学艺,家中世代事木工为生,樊木受到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和熏陶,自幼便开始承传研习族传技艺。樊木夫妇共育有九子,这些孩子个个聪明可爱,可是若淘气起来,却搅得一家人心烦意乱,樊木无法安心干活,他的妻子也无法专心做家务。家境拮据的樊木,整日愁肠百结,想着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哄孩子们玩耍,又不耽搁大人干活。一日,樊木捡起制作木器的下脚料,用木工刀具制作了几个小玩具,这些玩具做成后,发出吱吱的响声,孩子们被吸引过来,争抢嬉笑打闹,玩得非常开心。邻居的孩子们非常羡慕,都嚷着要这样的玩具,邻居们便向樊木讨要。开始,樊木为他们免费制作了一个又一个。制作这些小玩具需要人力和材料,时间长、数量多了,樊木也承担不起,后来便酌情收取一些成本费用。意想不到的是,前来索要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樊木发现木制玩具的销路和效益比木车、木凳、木椅等其他木器都要好。于是,他决定专门从事这种木制玩具的加工制作。为了生产更多的玩具,樊木根据手拉钻的原理,制成了简易旋车,并逐渐摸索出一套制作木旋玩具的技艺。
由于加工设备的改进和制作工艺的提高,制作的木旋玩具数量逐渐增多,在满足乡邻乡亲孩子们需求的同时,樊木便把玩具批发给做生意的货郎。货郎们肩挑车载,走街串巷叫卖,一边吆喝,一边演示,把木旋玩具带到各地。樊木的孩子们耳濡目染,不但学会了木旋玩具的制作技艺,还将一些新奇的想法,融入玩具制作中,樊埝村的旋木技艺由此诞生。自樊木开始,木旋玩具制作技艺世代相传,现已传至第十九代,并且历代都致力于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传承发展至今,郯城县港上镇樊埝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木旋玩具之乡,木旋玩具制作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6年12月,郯城木旋玩具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制作工具
郯城木旋玩具的制作工具是手工艺人自己发明的,具有精巧灵活、使用方便的特点。主要工具有旋床、刀具、毛笔。辅助工具有锯、斧、钻、锤、刷子、刨子、磨光机、钻孔机、喷漆机、砂轮机等。旋床当地俗称“旋床子”,它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樊木根据手拉钻的原理制成简易旋车,并逐步将手拉动力改为脚蹬动力,这是第一代旋床;人们发现木质轴承容易磨损变形,使用寿命较短,后经几代人的改造创新,在旋床转动部位加装了铁质轴承,这是第二代旋床;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传统旋床上安装了电机,以电力代替了人力,这是第三代旋床;90年代初期,将木质旋床改造为铁制机械旋床,这是第四代旋床,并一直沿用下来。
刀具有大刀、旋刀、切刀、挖刀、钻刀等。
毛笔为当地手工艺人以狗毛、羊毛、黄鼠狼毛自制,笔杆为高粱葶子。
工艺流程
郯城木旋玩具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玩具的制作过程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旋为主”,大部分部件的制作都是在旋床上完成的。燕车是较具代表性的郯城木旋玩具,它的制作过程能够充分展现传统木旋玩具的工艺流程。燕车由燕体、燕翅、小扁鼓、圆形车轮、三角形轮、转动细铁丝、小铁钉、黏胶、小木棒、麻线等小部件组成。每个小部件需要单独制作,制作之后组装而成。当地的艺人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备料,5—10月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小部件的制作,11月至次年的2月进行小部件的组装。
制作流程
备料。原材料(木材)买来以后,首先要刮树皮、晾干。
制作部件。制作燕车需要部件的式样较多,有圆形、三角形以及不规则的形状。圆形的可以在旋车上用镟刀加工出来,三角形以及其他形状的部件则用砍刀加工出来。
上色。制作好小部件后,需要将其染色并风干。染料是当地艺人用色粉子(用矿物颜料磨制而来)和水胶(用动物的皮熬制而来)加热水混合而成的。
钻孔。在燕体需要与其他部件组装的地方进行钻孔,钻孔大小不一,需要根据与其相组装的其他小部件的大小来确定,由艺人们凭自己的经验来掌握。
组装。组装是制作燕车的最后一道工序,分六步进行。
安装燕体。燕体由柱状和片状燕体两部分组成。将片状燕体用钉子固定在柱状燕体两侧,并在片状燕体上侧分别钻好小孔,用细麻绳捆在一起。
安装车轮。先将一根圆形的小木棍的一端插在一个车轮上,将其另一端插在柱状燕体的一端;再将三角形轮插在圆形小木棍的中间;然后将小木棍穿过柱状燕体的另一端,并在木棍上安装另一个车轮。
安装扁鼓。将扁鼓夹在两个片状燕体中间,并用粘胶将其与两片片状燕体粘紧,使其不会滑落。
绘制图案。先将燕体染成黄色,然后用自制的毛笔绘制红色和绿色的图案。所绘图案一般由圆点和草叶纹组成,颜色鲜艳,对比强烈。
安装硬纸燕翅。在每个车轮上敲上一个钉子,将细铁丝的一端绕两下固定在钉子上,另一端拴在燕翅上。然后,在燕体正上方的两个小孔里插上两个木条,并将其用胶粘在硬燕翅的背面,用来支撑纸质燕翅。
安装鼓槌。在燕体的三角形轮和扁鼓的中间插上一个小木棍充当鼓槌,用细铁丝固定好,燕车在转动的过程中,三角形轮的转动带动鼓槌的转动,使其正好敲击在扁鼓上,这样燕车就可以发出响声。在柱状燕体后侧孔内插一根长木棍,手持长木棍便可轻松地推动燕车。
内容题材
郯城木旋玩具的内容题材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反映了沂蒙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价值观念。
民间美术长期与巫术相伴而行,其创作动机和艺术特性都受到巫术的影响或渗透。例如,高低棒人是由“耳报神”演变而成。“耳报神”原是江湖术士应付求神问卜者所用的一种小木人。巫师执之于耳边佯听,然后把自己的解答说成是“耳报神”的神谕。近年来,人们发现高低棒人和一种叫做“人形”的日本玩具极为相像,而且它们都和民间神祇相关,这引起了日本学者、玩具收藏家伊藤三郎和三山菱的高度关注。中国高低棒人玩具的出现比日本的“人形”玩具早几百年。
虎头棒槌源自原始崇拜。先秦时期,老虎已经被引入神话,据《山海经》记载,度朔山上居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镇守着万鬼出入之门,遇有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老虎。于是,老虎在神话中就成了除恶扬善、威猛无比的正义化身。木旋玩具以虎头的形象制作虎头棒槌,就是希望孩子们像虎一样勇敢强壮、健康成长。
木旋玩具的其他题材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文学名著,如《西游记》的唐僧师徒、《三国演义》的关公刀、花枪等。
郯城木旋玩具自创始以来,一直以樊埝村为中心,世代相传,历代均有造诣颇深的代表人物。明朝初期,樊木发明了木旋玩具。清代,以樊自学为代表研制了燕车。清末民国初期,以樊贞远、杨文彬为代表研制了高低棒人、宝剑。解放战争时期,以杨自臣为代表研制了飞机、坦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樊安生、樊加余、樊申生等为代表,研制了动物系列玩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樊继美为代表,研制了京剧脸谱、木偶人等。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市文旅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