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三月的临沂大学,校园里柳树抽出新芽,梅花竞相绽放,热烈传递着春天的讯息。记者漫步在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透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深切感受到革命文物和大思政课在这里融合、转化、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革命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条件下,革命文物正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当静态的革命文物遇到动态的大思政课,一时间便鲜活起来。临沂大学开启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现实新路径,探索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大思政课,把革命历史与现实课题紧密相连,将革命文物研究和育人实践有机统一,是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
临沂大学从沂蒙大地厚重的革命红色资源中充分发掘、利用革命文物“培根铸魂、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研究阐发工程、铸魂育人工程、文艺攀峰工程”,让革命文物成为大思政课的坚实载体,让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让革命文物成为大思政课的鲜活形象,打造了富有鲜明革命老区大学特色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研究阐发工程” :让革命文物成为大思政课的坚实载体
何为载体?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蒙山高,沂水长。临沂作为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八百里沂蒙大地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串联起革命的光辉历程。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引导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将丰富的革命文物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这是时代赋予临沂大学的光荣使命和重要担当。临沂大学适时提出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十大行动”,积极打造沂蒙精神研究理论高地。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把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有哪些现实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陈三营有自己的见解:“主要是在三个融入上下功夫。革命文物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开设校本特色课程《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每年有万余名学生参与学习;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建设溯园等校园红色文化景观让学生在视觉和触觉的感知中,追寻抗大发展中的红色基因,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积极与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合作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主题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文物的认识和理解。”
搭建平台,聚合研究力量。
临沂大学着力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通研究,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山东革命史特别是沂蒙革命史的研究。会同全国革命老区大学发起成立“三山一坡”高校联盟,聚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党史研究部门研究力量,深入研究区域革命文物承载的革命精神特质、发展形态、历史贡献、当代价值。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参与出版《沂蒙精神发展史研究丛书》,关于沂蒙精神助力老区发展的调研报告《新时代新答卷》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重要批示。
立足临沂,面向全国发力。
2024年4月26日,临沂大学、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挂牌,临沂大学拥有了第一个国家级研究平台。至此,临沂大学先后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山东省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并获评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等。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作为沂蒙红色资源高端智库、重要的党员干部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深挖沂蒙革命文物资源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积极推进宣传与弘扬沂蒙精神,创新性推进“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扎实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实践。
“铸魂育人工程”:让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
何为融合?把不同事物合并同类项,使其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永恒的红色基因库和生动的思政课教材。深入研究革命文物活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丰富和完善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体系,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革命文物对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价值。将革命文物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让其成为思政课教育播种信念的“孵化器”、淬炼初心的“活教材”、筑牢底色的“指南针”。
校内协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肩并肩”一起备课。临沂大学不断深挖各类课程蕴含的红色文化育人元素,形成了以思政元素融入为关键、以评价机制为保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校馆协同,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手拉手”深度融合。临沂大学与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联合建立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与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共同开发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堂”,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链接新质生产力,整合革命文物资源。学校开展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式教学,“沂蒙革命老区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及应用”“沂蒙红色三部曲:英雄记忆的意象化呈现”入选国家文物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
校地协同,大中小学思政课“背靠背”一体建设。临沂大学依托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学校加强与市教育局、市重点中小学 强 强 联 合 , 围 绕 “ 红 色 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制定“互联网+红色筑梦之旅”虚拟研学方案、虚拟仿真云空间平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式教学,形成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文艺攀峰工程” :让革命文物成为大思政课的鲜活形象
何为形象?在艺术领域指形象的塑造或形象的表现方式。
临沂大学积极探索革命文物与艺术融合的现实新路径,以激发革命文化创新活力。依托临沂市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所蕴含的沂蒙精神,积极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形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将其转化为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以艺术作品为载体,把红色文艺精品搬上舞台,打造“舞台上的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创作、演出和欣赏的全过程。
科技赋能文艺作品创作。临沂大学开展红色文艺作品、革命经典歌曲、革命题材原创话剧展演等体验式、情境式、分享式、研讨式“大思政”教学,让革命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建设红色文化育人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用VR技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在音乐创作方面,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团队精心打造了原创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作品以沂蒙地区的革命历史为背景,通过激昂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与磅礴的气势,生动展现了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精神。
在舞蹈创作领域,临沂大学推出的革命文物与“大思政”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案例——舞台上的思政品牌项目舞剧《沂蒙长风》。该剧以战争年代生活并战斗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真实人物“刘永良一家”等为原型,经过重新组构和艺术加工,形成了以“推车支前”为主要线索,融入沂蒙革命故事的舞剧结构模态。此剧实现了用艺术、舞台、数字科技弘扬沂蒙精神,讲好革命文物故事的深度融合,让革命文物焕发出时代光芒,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沂蒙长风》作为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案例,赴贵州、青海等地演出,并在全国“革命文物与学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进行观摩展演。观众在观看完舞剧后,深受触动,纷纷表示:“《沂蒙长风》不仅仅是一场舞剧,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舞剧让我们深受感动,它让我们这一代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激发了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责任感,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音乐学院院长王秀庭表示:临沂大学通过一系列的“沂蒙精神”主题文艺创作,将革命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研究区域革命文物承载的革命精神特质、发展形态、历史贡献、当代价值和新时代文化使命担当的重要意义。”临沂大学党委书记王焕良表示,“下一步,学校将不断深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理论研究阐释,实现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创造性转化为育人资源;联合开展革命精神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提高‘大思政’育人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校馆共同体,让广大师生感动感悟、共情共鸣。”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范磊贤通讯员 谢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