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改革开放40周年|春华秋实铸就农业跨越篇章

在临沂客户端 2018-12-13 阅读次数: 1525

40年沧桑巨变,临沂农业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当改革大幕从农村拉开,临沂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论是北部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南部平原的现代农业生产,还是工业车间、田园综合体星罗棋布式发展,农业农村面貌可谓翻天覆地,沂蒙人用奋斗奏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进行曲。

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注重从农业内外、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到2017年,临沂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70.24亿元,比1978年的9.2亿元增长39.4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50元,较2013年增长19.8%。

临沂农业40年的发展,更是全国农村改革40年成果的见证。今天,新的时代已赋予临沂农业发展新的使命,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任重而道远。

(一)

沿着兰陵县车辋镇境内的234省道一路向南,最惹眼的就是公路两侧的水平梯田,成方成块的田地在冬日暖阳中显得格外肥沃,完全可以想象来年层层麦浪翻滚的美丽景象。这是省定贫困村黄汪村新修的水平梯田,面积200多公顷,以前这里就是薄岭山地。

如果说黄汪村地势还算平坦,那么兰陵县考村水库周边的桃峪小流域以前就只剩山坡荒地了,根本没办法耕种。如今治理后的桃峪,两侧坡地被整理成了一层层梯田,一道道拦水闸坝蓄积了一池池碧水。“来年春天在这些地里种上花生、地瓜,肯定长得好。地瓜能长那么大个儿。”张桃峪村村民郑守银用双手比划了西瓜大小的形状,满脸笑意。

“这一工程属于水土保持基础设施扶贫2017年抱犊崮项目区,涉及九女山、韩庄、桃峪、牡丹池北部片区4条小流域。”兰陵县该工程负责人介绍,工程共新修梯田350余公顷,建成2座拦水坝、12座拦沙谷坊、7座蓄水池,直接受益人口3280人,“这一项目在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成效显著。”

为了实现农业农村大发展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勇于破除“一大二公”等思想束缚,全面落实大包干责任制,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基础上,着力打造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而整山治水增加耕地供给量,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市借助“千库万塘”建设,实现了“南稻北移”;70年代,探索“南茶北引”,开创沂蒙种植历史先河。尤其在80年代后,临沂更是全面吹响开发“五荒”的号角,7200多座大小山头、1.8万条长短河流、7471平方公里的小流域面积得到治理,实现从荒山秃岭到粮食丰产。从90年代起,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实现从“一产”到“新六产”的嬗变。

在这样的奋斗历程中,临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到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962.9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05.35万吨,牢牢端稳了“饭碗”。油料播种面积271.35万亩,总产86.0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327.6万亩,总产量1267.4万吨,总产值252亿元;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62万亩,总产30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110万亩;茶业种植面积发展到11万亩,干毛茶总产4100吨。

从成就来看,到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48.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1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7.5倍、147.5倍;全市粮食、油料、水果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1.78、5.4、17.6倍;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02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901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叫响了“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

与此同时,全市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16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61公斤,比1978年的人均占有量301公斤提高16.6%;水果人均占有量由1978年的17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20公斤。粮、油、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

11月19日上午,位于兰陵县城西南代村社区的国家农业公园里,兰花馆内众多兰花各色绽放,采摘示范园内花果蔬菜新奇美观,在馆内参观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实施共建,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柱产业。到今年,仅旅游一项收入就达到3500万元。”代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传喜说。

代村是沂蒙乡村振兴的“样板村”。1999年,王传喜刚担任代村党支部书记时,这是个有名的乱村、穷村、脏村。为了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他上任伊始,就将全村2600亩土地流转归村集体经营,大力建设“代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几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又引进了十几家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进驻园区创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正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20世纪80年代初,临沂少数地方的农民自发成立各类专业组织和专业协会,随后这种做法逐步在全市推广。1995年,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996家。2000年起,临沂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大户能人、村组干部、农业龙头企业、涉农站所和供销社纷纷领办、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9916家,其中市级示范社1082家、省级示范社172家、国家级示范社45家;共有登记家庭农场675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4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15家。

在富有活力的经营模式下,代村农业示范园的规模逐步扩大,随后又流转了周边2万亩土地,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农业。尤其是2013年以来,旅游农业的兴起将代村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该村先后建设了沂蒙老街、农展馆等多个项目,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兰陵(苍山)蔬菜产业博览会,年收入超过亿元。凭借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名片,代村又开发建设了“代村商贸物流城”,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商铺2126家,代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000多万元。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王传喜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在开拓奋进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时至今日,代村一跃成为各业总产值26亿元、村集体收入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5万元、村集体资产增长到12亿元的先进村,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培植主导产业入手,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上,临沂全面实施了“千村帮扶”“村村通”“千村人畜饮水解困”等工程,创造了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山区综合开发、农村供销体制改革等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典型经验;出现了企业带动型、市场牵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及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等产业化组织形式。目前,临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0家,数量跃居山东第一位。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自2009年起,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再到“美丽乡村”建设,直至“乡村振兴战略”,临沂不断丰富着新农村建设内涵。到2011年,全市建成生态文明村镇近1300个;到2015年,480个农村社区实现“气上楼”“水治污”;到2017年,创建沂蒙美丽乡村300个,进一步擦亮了“好山好水好风情、美丽乡村看沂蒙”的靓丽名片。

(三)

沂蒙老区,过去曾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脱贫攻坚,是沂蒙人坚决要打赢的战役。

围绕农民脱贫,临沂一次次向贫穷进军,吹响了攻坚的号角。改革开放初期,临沂地区13个县中有7个贫困县,198万人年均纯收入150元以下。沂蒙人民坚决破除“山区一定贫穷、老区一定落后”的惯性思维,把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奋斗10年,于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

临沭县朱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红村”,这里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战斗发生地和“枪声就是命令”的诞生地。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视察指导,并提出了“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沂蒙老区脱贫攻坚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不竭动力。

为了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朱村大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园。目前,占地1500亩的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基本建成,其中一期建成500亩的葡萄科技示范园和有机蔬菜种植园,300亩的冬梨种植园,发展林下经济200余亩,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葡萄的价格很好,最低卖到了每斤2.5元。其中种得最好的一户村民,3亩葡萄毛收入7万多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介绍,村里还与平邑九间棚农业党支部合作,计划投资3000万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完成海棠、金银花、蓝莓、苹果4个园区栽植。“朱村的34户、56名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3年的1.0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6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

近年来,我市以弘扬沂蒙精神为动力,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上下同心、凝聚合力,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的新时期“孟良崮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对于蒙阴县野店镇的普通农村妇女牛庆花来说,电商曾是太过遥远的概念。当精准扶贫的战役打响,牛庆花为了卖出自家农产品,当上了淘宝店主。凭借她的聪明敢拼能干,不到两年时间,牛庆花将自家小店开得红红火火,累计销售农产品600多万元。她建起了上千平方米的加工物流车间,用三年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淘宝皇后”,实现了“一根网线”的脱贫致富梦想。

心有大爱的人总能看到周围的苦难。牛庆花的生意做大了,她没有想着怎么享受,而是把眼睛放在了村里的贫困户身上。2016年8月,她与北晏子村的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扶贫协议。就这样,这16户贫困户就成了牛庆花的“穷亲戚”。“我会优先录用贫困户或者贫困户子女来打工,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贫困户子女来打工的,我会让他们每年拿出600块钱来赡养父母,我再给老人分红,并以高出5毛钱的价格收购他们的农产品。”

在沂蒙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涌现出了牛庆花、曹淑云等“沂蒙扶贫六姐妹”模范群体。她们热心帮扶贫困群众,靠点滴善事汇集人间大爱。

2017年,全市为脱贫攻坚投入财政资金9.7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7亿元;2017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44.2万人减少到1.8万人,564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由4.58%降至0.2%,预计到2018年底我市基本完成脱贫任务,贫困村面貌发生明显改观,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这40年,是我市农业实现跨越性发展的40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再出发,八百里沂蒙大地上充满着丰收的希望。

临沂日报记者 王珊珊

( 编辑: 文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