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好颜色——琅琊王氏家族的传奇女性之四
历史上的诸多传奇女性,她们的事迹却往往被史书的笔触所忽略,这是历史的偏见,也是历史的遗憾。幸运的是,滥觞于两汉的墓志,至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定型和发展,尤其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政治、经济、文化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铭其功烈,以示子孙”的墓志铭,不仅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还孕育出一种独具魅力的书法体系——魏碑体,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采与韵味。
南北朝时,琅琊王氏有一位女子,出生于南齐,却成了北魏宣武帝的妃嫔,她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位女子叫王普贤。
王普贤是王导的七世孙女。王普贤的父亲王肃,是北魏一位名臣。王普贤的母亲谢氏,是大文学家谢庄之女,谢灵运侄孙女,东晋名臣谢安之弟谢万的后裔。家世显赫的王普贤,十四岁时被选入北魏后宫。
琅琊王氏早在晋时就已南迁,而王肃、王普贤父女为何身在北魏呢?这要从王普贤的祖父王奂说起。
王奂是王导的五世孙,明恭皇后王贞风的侄子,在刘宋时期备受重用,曾官至侍中。479年,萧道成篡夺刘宋政权,建立南齐,在此过程中琅琊王氏对他帮助极大,厥功至伟的当属王奂的族弟王俭,萧道成自立为帝的诏书及禅让礼仪都出自王俭之手。王奂与王俭都是王导的五世孙,只是王奂属于王劭一支,而王俭属于王洽一支。
齐武帝萧赜即位后,王奂任左仆射、湘江雍三州刺史,但萧赜对他并不信任。永明十一年(493年),王奂擅杀部属宁蛮长史刘兴祖,萧赜大怒,派人带兵拘捕王奂。王奂和三子王彪等举兵抗拒,王奂被手下斩杀,儿子王彪、王爽、王弼及女婿殷叡都被抓获诛杀。王奂长子王融、次子王琛在都城也被杀。王奂的孙子们则被赦免。
王奂还有两个儿子王肃和王秉。当时王肃还在建康,闻知此事,不想坐以待毙,顾不上携带妻子谢氏和年幼的二女一子,自己化装成僧侣匆匆逃往北魏。
这一年,王普贤年仅七岁,弟弟王绍仅两岁。据考证,王普贤还有一个妹妹,年龄应介于她与王绍之间。
王普贤的叔叔王秉,直到宣武帝初年,才带着兄长王融的儿子王诵、王衍(一作“珩”)和王琛的儿子王翊等入北魏,投奔王肃。
在北魏,王肃得到了北魏孝文帝的重用。王肃聪明善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据《魏书》载,孝文帝元宏(本姓拓跋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元氏)正在邺城巡视,听闻王肃来投,“虚襟待之”。谈及治国之道,王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言谈甚得孝文帝欢心,“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王肃北投的目的是为父兄报仇,《资治通鉴》载,王肃“陈伐齐之策”,而孝文帝正有一统天下之意,两人交谈十分投机。孝文帝对王肃“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把王肃比作自己的诸葛亮,不久授王肃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
其后南齐动荡,齐武帝萧赜驾崩后,皇太孙萧昭业继位,因萧昭业荒淫无度,猜忌辅政大臣萧鸾,萧鸾引兵弑杀萧昭业,自立为帝,即齐明帝。
王肃奉诏讨伐南齐萧鸾。王肃招募士兵有功,六品以下可由王肃先行任命,降将五品以下王肃也有任命权。王肃率军讨伐南齐,在义阳多次打败南齐军,因功升平南将军,累迁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
孝文帝去世,遗诏任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同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即位的宣武帝元恪。元禧和他的兄弟们都很敬重信任王肃,唯有任城王元澄不满王肃位居自己之上,借机诬称王肃谋叛,但朝廷很快查明真相。
王肃远离妻子儿女,多年身在异国他乡,一心效仿春秋时伍子胥为父亲和兄弟报仇,再加上受孝文帝赏识,勤于政务。《魏书》载,王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因而他一直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婚姻生活。他虽然受重用,但也被元澄等人排挤,因而他也需要政治上的靠山。基于这一考虑,他娶了守寡的陈留长公主。《魏书》卷六三载:“诏肃尚陈留长公主,本刘昶子妇彭城公主也。”陈留长公主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女儿,孝文帝元宏六妹,初封彭城公主,嫁给大臣刘昶的儿子刘承绪,但不久丧夫,后册封陈留长公主,朝廷诏令嫁给王肃。陈留长公主生下儿子王理。
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王普贤的母亲谢氏为避人耳目出家为尼,以僧尼身份带着王普贤姐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寿春投奔王肃。这时,王普贤已经十四岁,妹妹十岁左右,弟弟王绍也有八九岁,可以长途远涉了。
北魏杨衒之《洛阳珈蓝记》记载,谢氏得知王肃已经娶了陈留长公主,曾作五言诗送给王肃:“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王肃答谢氏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王肃甚有愧谢之色,为了表达歉意,就建造了正觉寺供谢氏栖身。
第二年,王肃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年少的王普贤凭借父亲的名望,进入宣武帝元恪的后宫,受封为贵华夫人。她在后宫中虽然没有生育子嗣,但她的聪明才智和文学修养却得到了宣武帝的赏识。后来,王普贤的妹妹嫁给了广阳王元渊,弟弟王绍的女儿嫁给宣武帝次子、孝明帝元诩。
可是,王普贤和王绍都未得长寿。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年),王普贤病逝,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恭”。两年后,王绍也病逝。
上述事件,除王肃事见于《魏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王普贤的事迹则得益于1925年在洛阳出土的《魏故贵华恭夫人墓志铭》,1926年又出土了她弟弟王绍的墓志铭,两个墓志铭所载与《魏书》《北史》等正史相互印证,补充、澄清了一些历史细节。
墓志中描述王肃北投的经历,王普贤墓志中说:“痛皋鱼之晚悟,感树静之莫因,遂乘险就夷,庶恬方寸。”王绍墓志则说:“年裁(才)数岁,便慨违晨省,念阙温清,提诚出崄(险),用申膝庆。”好不容易见到父亲,他却很快就病亡,对于离乡背井、远走异国的这一家人来说,沉痛哀伤,实非他人所易感知。春秋时期,皋鱼年轻时因求学而周游列国,晚年时才悔悟没能好好侍奉双亲,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王普贤墓志又说:“惟道冥昧,仍罗极罚。茹荼泣血,哀深乎礼。”王绍墓志说:“天道茫茫,俄钟极罚,婴号茹血,哀瘠过礼。”姐弟三人自幼未得父亲呵护,好不容易家人团聚,父亲却又早早过世,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哀痛伤悲啊!
王绍作为嫡长子,得以继承父亲王肃的爵位昌国侯,而王普贤被选入宫中,受宣武帝封为贵华夫人。
王普贤和王绍两姐弟的墓志都介绍了父母和祖父母,都提到王肃的夫人是谢氏,王普贤墓志还提到王肃“后尚陈留长公主”,王绍墓志则未提一字。在王肃死后,陈留长公主又嫁给了平陆侯张彝。
王普贤的妹妹、王肃次女的情况,也见于北朝墓志。广阳王元渊之子元湛的墓志记载:“父讳渊……母琅琊王氏,父肃,尚书令、司空、宣简公。”以此可证,王肃与谢氏的第二女嫁给了元渊。
《魏书》载,王普贤的异母弟王理“孝静初,始得还朝。 武定末,著作佐郎”,《北史》亦载“孝静初得还朝,位著作佐郎”。王理是王肃和北魏公主的儿子,为何直到东魏孝静初年才“还朝”,其间王理去了哪儿,个中缘由,未见更多史料记载。
王普贤的墓志铭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气韵生动,是一篇绝佳的精品散文。同时,章法布局严谨,笔法古拙劲正,风格朴厚灵动,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魏碑书法佳作。
墓志铭描述了王普贤的个人品质,她“蹈祖考之淳懿,禀婉嫕之英姿。淑妙绝拟,机明瞻识。端行清韶,从容柔靖”。不愧是“王谢”联姻的女儿,在母亲的教育下,王普贤不仅聪明机智,还擅长草书、隶书,喜欢诗歌写作,“爱敬深《凯风》之美,敦顺单《常棣》之华。五教聿昭,四德孔绪。妙闲草隶,雅好篇什。春登秋泛,每缉辞藻。抽情挥翰,触韵飞锳”,既承继了琅琊王氏的良好家学,又延续了陈郡谢氏的优秀文风。
序文之后,还有四言铭文洋洋洒洒一百六十字:“琁(璇)根宝萼,蝉联周纪;掩暧伊川,斌发嵩峙。弈世启辉,绵基重美;乃缀淑灵,实戎家祉……”描述王普贤的家族渊源,歌颂她高尚的人格品质,痛惜她的华年早逝。
王普贤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的故事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她的家族背景、婚姻生活以及在北魏后宫的经历,都成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