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回望烽火岁月丨英勇悲壮的和尚崮战斗

临沂日报 2025-04-20 阅读次数: 42169

开栏的话: 蒙山巍巍,沂河滔滔,虽历经八十载岁月,蒙山沂水间依然回荡着“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战场”的铿锵誓言。从渊子崖的浴血肉搏到“枪声就是命令”,从沂蒙红嫂的乳汁救伤员到千万民众支前的独轮车阵……在沂蒙大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无数英烈用鲜血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丰碑。本报今起开设“回望烽火岁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栏,循着历史足迹,回望烽火岁月,以此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沂蒙精神,铭记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在沂蒙抗战历史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曾经与敌人发生过大大小小许多次战斗,在沂蒙革命根据地中心沂南县,就曾发生过一场英勇悲壮的战斗,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四团三营九连、十连的164名战士壮烈牺牲。

九连的前身是1938年由沂南岸堤的民主人士马月如和刘醒吾组织的抗日武装的一部分,马月如和刘醒吾组织的这支1000多人的队伍,一部分人组建南沂蒙大队,一部分编入了八路军山东纵队。1940年3月,九连参加了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部署的孙祖战斗,九连奉命扼守在九子峰,接连打退了日军的9次冲锋,烈火烧红了九子峰,九连的战士们始终将阵地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这是一支英雄的连队。

英勇悲壮的和尚崮战斗

1941年日军发动冬季大扫荡前,沂临边县委为避免损失往滨海区转移,县委书记王介福因受伤安插了下来,由李成仕代理书记之职,带领机关及独立营转移到了莒县。11月底,已转移到滨海区的山纵二旅四团三营奉命开进沂蒙区,配合陈光、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特务营,坚持中心区反“扫荡”。八路军一一五师特务营进入沂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后,看到形势非常严峻,便派人找到沂临边县委,要求派独立营的一个连去作向导。营长秦子美带着二连,李成仕带着一连,分驻在不同村。李成仕带着独立营一连与部分干部作为向导进入沂蒙区。沂临边县独立营于1941年夏才建立,从民兵中选拔的人员,没有受过正规军训。但他们从11月18日到28日,配合山纵二旅四团三营和一一五师特务营在汶河两岸,10天之内就与日伪军作战7次。

1941年冬天,一股日军精锐骑兵队紧紧咬住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追击不放,并在临近的肖家坪村和狼窝子村居住下来。日军在绿门山安设了新据点,这个据点位于沂蒙根据地的中心区,如果让他们真的驻扎下来,对“反扫荡”极为不利。陈光、罗荣桓等决定打掉这股日军,灭一灭他们的嚣张气焰。为减少人员不必要伤亡,战前,山东分局、战工会及一一五师部直属机关人员连夜往大青山一带转移。

11月29日夜,一一五师特务营和山纵二旅四团三营及沂临边县独立营一连,在罗荣桓、陈光、朱瑞、萧华等领导人员的指挥下,分别进入攻击位置。三营充分发挥夜战、近战的特长,以密集的火力,一鼓作气攻进狼窝子村。日军遭到突然袭击,一些人弹药未及携带便溃退到村外的坟地里。反应过来后,这支敌人的精锐部队便立即组织队形,以猛烈的火力向村内发起反击,并再次攻进村内,一时村内火光四起。

三营全体指战员,在团政委刘仲华和副营长秦鹏飞的指挥下,在村内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反复拉锯达三次之多。进攻绿门山的一一五师特务营,与日军也形成僵持状态。此时,大批日军从界湖、依汶、铜井周边据点赶来增援,欲形成反包围。面对此情形,罗荣桓当机立断,保存有生力量,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为保证部队安全撤出,令往狼窝子村日军拴马的院内投掷手榴弹,迟滞了日军骑兵队的行动。此次战斗,杀死日军战马40余匹,伤日军200余人,毙100余人,八路军亦伤亡50余人。

战后,部队又继续西进。才知晓,转移至大青山一带的山东分局、战工会、一一五师师部机关和抗大一分校遭遇了日军重兵包围,损失惨重。待人员会合后,一一五师经天宝山转移至滨海区。山纵三营和沂临边县独立营第一连奉命继续安插下来坚持反扫荡。沂临边县独立营一连暂编为山纵二旅四团三营十连,随三营主力部队活动。

此时,罗荣桓政委还没走,他仅带领一个骑兵排的兵力,亲自到达了沂水县南墙峪,找到了转移到此的山东纵队司令部,和黎玉商量接下来的反扫荡事宜。在日军到处安设据点的情况下,罗政委冒这么大的风险,此举令黎玉深受感动。会后,黎玉令还安插在沂南中心区的山纵三营去南墙峪接应罗政委,并担任护送任务。

12月4日夜,三营从孙祖小南峪一带行军到沂南艾山前。团政委刘仲华率警卫排和七连、八连驻岸堤镇夏庄,副营长秦鹏飞带九连、十连(沂临边县独立营一连)驻孙祖镇栗林村。次日拂晓,十连三班班长聂振田在村西岭上,突然发现数百名日军偷袭上来,他立即开枪射击,一时枪声大作。住夏庄的部队听到枪响以后,知遭日军合击,立即派出通信员,命令九连、十连向夏庄靠拢。但九连、十连已被日军切断,无法传达命令,刘仲华便率七连、八连,向岸堤方向突围。

在栗林村东边,赵家城子村附近有一座山,当地群众叫做“和尚崮”,也有称作“和尚峪”的。副营长秦鹏飞迅速集合部队,指挥着向和尚崮方向突围。日军冲进了栗林村,两个连的战士边打边撤,刚刚撤到村东河滩,日军便在河的西岸架起机枪和掷弹筒向他们猛烈射击了,当即有数名战士中弹牺牲。经一个小时的激战,战士们已撤到和尚崮西侧的山脚下。不料,从孟良崮北侧一带迂回合击的日军已抢先占领了东侧和东南方向的制高点,截断了他们向东撤退的道路。

在发现敌情变化以后,部队准备从和尚崮西侧山下深沟向西北方向转移。当他们突围到瓦庄北山沟时,才发现山沟里已经挤满了当地群众2000多人和沂南行署机关。在这危急的时刻,秦副营长没有任何的犹豫,即刻命令九连一排的一、二班强行抢占和尚崮西侧的无名高地,掩护群众撤退!

10多名战士刚占领制高点时,在东北方向,铜井日伪据点开来的日军已越过和尚崮,凭借优势兵力和密集火力,向一、二班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阵地火光四起。仅十余分钟后,两个班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时,已进入和尚崮西侧半山腰的九连、十连,三面受敌,陷入了极端的困境,且山沟里的群众还没有完全转移出去。副营长秦鹏飞看着身边的同志们说:“咱们一个连也好,一个排也好,一个班也好,朝外冲。”霎时间,敌人枪炮四起,战士们扔掉背包、大衣,端着刺刀,在一片喊杀声中,奋不顾身冲上和尚崮,又有30多个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日军丢失阵地,督军气急败坏,竟向后退的日军开枪射击。接着组织向九连、十连发起反冲锋,双方短兵相接,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包围上来的敌人越来越多,而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又不占优势。在激烈的战斗中,刚打开的突围道路又被日军截断。包围圈越来越小,虽曾组织了几次突围,都没能成功。

战斗从拂晓打到了上午11时,八路军战士没能喝上一口水吃上一口饭,此时人人口唇干裂,饥渴难耐。我方没有援军,他们边打边退,已被日军压到了和尚崮西南面和南面的悬崖绝壁边上。副营长秦鹏飞把上衣一扒,大吼:“这里,就是咱们的死地!”他连续撂倒了十二三个日军,不幸英勇捐躯,倒地时胸口插着三把刺刀,临死双手仍紧握匣子枪,双眼怒视着敌人。机枪手把手榴弹捆在枪头上,子弹打光了就抡枪砸鬼子,最后一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连长孟有三两腿被打断,坐在地上挥着大刀砍鬼子……终因寡不敌众,加之连续战斗,又滴水未进,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最后剩下17名战士,宁死也决不做俘虏,摔坏枪支,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英勇的战士同数倍于己的日伪军激战,歼灭300多名日伪军。他们也损失严重,经多次激战,不断减员,参战时九连、十连总共有172名战士,战后仅有4人突出重围,4人受伤被当地群众救出,164名战士英勇牺牲。

在子弟兵的拼死掩护下,沟里的群众大部分突出了日军的合围圈。有100多名群众未能突围成功,也惨遭日军杀害,多为老人及妇女儿童。

英雄的九连和十连的战士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吸引了周边大批日军,才使得正在绿门山等待他们接应的罗荣桓一行得以顺利转移。他们以这种方式,完成了这次特殊任务!

战斗结束后,被营救的老百姓打扫战场,掩埋了烈士遗体。他们看到战士们在寒冬腊月只穿着破烂的单衣,有人还光着脚。不少战士肠子被打了出来,里头却一粒粮食也没有,全是谷糠、花生皮、地瓜秧……都禁不住悲声痛哭!

一个月后,山纵二旅四团在滨海区召开追悼大会,沉痛悼念在反“扫荡”中牺牲的同志。为了不影响群众的反“扫荡”情绪,这场战斗在当时没有进行宣传报道,他们大都成为了无名英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沂南县启动征编党史资料,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沂临边县独立营营长的秦子美在文章中沉痛地写到:“沂临边县独立营一连100多名同志,从跟着县委代书记李成仕走后,我就再也没见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

( 编辑: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