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棚官庄村隶属于莒南县岭泉镇,位于镇驻地东北5.5公里处,始建于1368年。在宋金时期,这里是红袄军的防区,抗金女英雄杨妙真曾带领部下在该村养马、驯马,留下了许多马棚,因此得名马棚官庄。革命战争年代,马棚官庄村村民爱党爱军,踊跃支前,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滨海区首批抗日革命烈士塔就建在这里,闻名国内外的、曾经鼓舞全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名著《铁道游击队》,就是在这个村里写下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山东军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都曾驻扎在莒南县。1941年1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到达莒南县,在这里一驻就是6年,其中《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的刘知侠和他的战友们就驻扎在岭泉镇马棚官庄。
岭泉镇马棚官庄村
1941年春,抗大一分校在西岭泉村举行阅兵式,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萧华,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等均参加了检阅,阅兵仪式场面壮观,萧华、周纯全作了重要讲话,八大剧团分别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激发了战士们的抗战热情。刘知侠和战友们纷纷表决心要提高对敌斗争觉悟。
为了方便战士们居住和工作,村里的老邢家在原有四间堂屋、两间西屋的基础上,又盖了两间东屋作伙房用,西边两间,用麦草打地铺,头上拴一根木棒,就是床铺。一张桌子,一条长凳子就是办公地点。为了保障安全,刘知侠就在西屋的墙上挖了一个洞,洞西是个闲院,洞口外是个草垛,屋内洞口平时用一扇门板挡住,岭泉镇马棚官庄一有情况,就迅速从洞口跑到西院。
1941年冬,日军集结了5万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在严峻形势下,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分成3个小分队,刘知侠任第三小队队长,活动在滨海区。1943年春,刘知侠任山东省文协《山东文化》副主编。
山东抗日根据地宣传文教工作展馆
1943年夏天,刘知侠参加了山东军区在莒南县坪上镇召开的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胶东的任常伦、鲁中的曹世范、滨海的何万祥、铁道队的徐广田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会议期间,刘知侠结识了徐广田,多次听徐广田讲个人及铁道队战友们创造的惊人的战斗事迹,他还专访了在坪上党校学习的铁道队政委杜季伟。回村后,他就把铁道队同日军作战的英雄事迹讲给其他战士和村民听,讲得活灵活现,大家都爱听。他还根据杜季伟和徐广田提供的事迹材料,不分白天黑夜,以纪实手法写成了战斗故事,以《铁道队》为题在《大众日报》和《山东文化》上连载,极大地鼓舞了山东人民抗战热情。
当时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教育了抗大一分校的干部战士,也影响着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全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保护八路军,奋勇抗击日军,有6名同志参加了八路军老六团。
为纪念渊子崖村抗战英雄和1943年12月莒南独立营、莒中县独立营及莒临县大队奋战7天8夜连续攻克赫家岭、泱沟、新庄、小梁家、黄墩子5处日伪据点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们,县委在莒南多处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马棚官庄村抗日烈士纪念塔就是其中的一座。烈士纪念塔建于1944年4月,塔呈六角形,塔基周长9.4米,高6米,塔身铭刻着赫家岭战斗和渊子崖自卫战的胜利成果,铭刻着战斗中牺牲的板泉区区长冯干三等83名革命烈士的英名及事迹。塔南面刻有“抗日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东面刻有当时的莒南县县长杨心培“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争取最后胜利”的题词;北面刻有抗日烈士传,其他诸面是莒南县参议会、县政府、沟头区、筵宾区、区各救会题文。
2017年,为充分弘扬红色文化,马棚官庄村重点打造了红色主题景点,突出打造了红色记忆广场、铁道游击队原创地等景点,高标准建设了刘知侠暨《铁道游击队》原创地展馆、山东抗日根据地宣传文教工作展馆等红色展馆。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