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顺姓王,陕西宝鸡人,是我40多年前在陕西渭北高原当兵时的战友,现任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主任、《解放军画报》社大校社长,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著名的军旅摄影家。
王传顺一直称呼我是他的老首长,我总感有些不妥,而他却真诚地说:“我1983年底新兵入伍时,您就是我们团政治处的组织股长了,而且年龄比我大10岁,况且当年我还帮你抄过材料呢!”我想这更多的是传顺对老战友的敬重。1986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与传顺虽然天各一方,但战友情谊却淡而绵长。
作者与王传顺(左)合影。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传顺入伍后,先后在团、师、集团军和解放军报社从事军事摄影工作。40年来,他一直把当好一名“军事摄影人”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坚持把镜头对准基层,聚焦官兵,从全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卡,到最冷的“北极第一哨”,从抗洪救灾抢险一线,到大型军事演习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曾在零下50度的严寒中与战士一道骑马巡逻摔过伤,随舰到深海演练严重晕过船,抗洪抢险中乘船落下水,进藏采访突患感冒落病根;也曾在武汉抗疫采访77天16次不顾危险深入重症病房采访。他拍摄的摄影作品先后多次在全国、全军摄影大赛中获金奖,作为军事摄影专家,传顺长期负责全军摄影工作,为推动军事摄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为有他这样的战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岁月有暖,春风有念。乙巳年四月中旬,传顺给我发微信说,又有十多年没见老首长了,过几天他要赴山东泰安,为省军区组织的摄影报道培训班讲课,回京之前想专程赴临沂看望我和他的老营长李宗启,这让我十分高兴和满怀期待。
4月22日上午9时许,在高铁临沂北站出站口,当传顺身着便装,背着双肩包出现在我和李宗启面前时,他急步走向前认真敬了一个军礼,分别和我俩热情拥抱并连声问好。我注意到多年不见的传顺虽然年近六十,但依然精神饱满,状态良好,气度不凡。他深情地对我说:“平生第一次来临沂,这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出站后,他举目回望,又由衷地赞叹:“临沂高铁站气势恢宏,大气靓丽,又富有现代气息,也许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是仅有的。”
杨柳依依,春风拂面。离开高铁站,我和老李陪同传顺驱车前往位于河东区沂河之畔的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传顺在陈毅元帅和张云逸大将故居前沉思,在一件件革命文物前凝望,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前专注,他告诉我:照片是记录历史最好的见证,展出的革命历史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他都在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看见过,但今天看起来感觉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太大了,沂蒙人民太伟大了!
李宗启(左一)、王传顺(中)和作者高明在新四军军部旧址。
展馆内,当看到一幅2019年国庆70周年的阅兵照片时,传顺自豪地说:“这张照片是我拍摄的。”那天,他站在阅兵新闻采访车上拍了张照片,留下了让国人永远难忘的美好瞬间。后来,军内外各大媒体平台都刊用了这张照片。
汽车在滨河大道上行驶,从河东返回主城区的路上,放眼望去,沂河两岸,满目葱茏,风景如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河中游艇彩旗招展,一群水鸟掠过水面飞向远方。传顺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拍照,并连声称赞:真没想到临沂是这么大气和洋气,陕西的地级市没有一个能比上临沂的,和西安比临沂也差不到哪里去。我实事求是地回应道: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临沂比陕西的地级市是要强一些,但与西安确实比不了,西安毕竟是十三朝古都,全国闻名的大城市,国家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当天下午,在临沂铂尔曼大酒店传顺应邀与临沂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进行摄影艺术交流。在座谈会上,他就如何拍好一张照片,做到突出主题,主体鲜明,画面简洁与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分享,并对与会者带来的近百张照片逐张进行了点评。临沂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马玉伟高兴地说:王老师真是个大家,他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摄影艺术课,在短短的时间内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受益匪浅,我们真不知道如何感谢王老师好呢。我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也确实感到收获颇丰。
王传顺(中)与临沂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合影。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饭后,传顺顾不上休息,又以极大的热情在临沂著名电影收藏家巩西吉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位于老市区沭河岸畔的“中国电影百年文化体验馆”,他徜徉在5000多平米的展厅里,被这里收藏的各种国内外电影机、电影胶片、电影杂志、电影海报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规模之大所深深吸引和震撼。他对我说,临沂电影博物馆有收藏的当年清朝慈禧太后和德国希特勒等使用过的放映机,真是太牛了!这在全国也独一无二。
在临沂著名电影收藏家巩西吉(右一)的陪同下,王传顺(右二)参观临沂电影博物馆。
走出电影博物馆,在返回北城新区的路上,我们注意到,夜色中的临沂城,像一位披着华服的贵妇,雍容而神秘。沂河两岸广告牌的霓虹灯不断变换颜色,将城市的夜晚装点得五彩斑斓。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霓虹的光芒,仿佛整个城市都在燃烧。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与霓虹灯交织,构成一幅热闹的夜景。传顺深有感触地说:临沂城市的夜,是光与影的交响曲,奏响的是现代文明的华美乐章。
暮春时节,天朗气清。23日一整天,我和老李陪同传顺穿行在临沂市区,参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时,看到博物馆内,一排排整齐的竹简陈列在玻璃展柜中,它们的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传顺深有感触地说,这些竹简,承载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坚韧。
踏入王羲之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庭院。青石板路、红墙黑瓦,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沉淀,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
我们一行在全国最大的王羲之《兰亭序》石碑前合影留念。传顺动情地对我和老李说,这次来临沂,虽然仅有两天的时间,但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临沂历史文化光辉灿烂,革命文化感天动地,现代文化丰富多彩,城市建设现代时尚,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和深刻美好的印象,有机会或者等我退休后我会再来,我要拿起照相机用我的第三只眼睛看临沂,拍出更多反映新沂蒙、新生活、新面貌、新变化的照片,用真实的镜头告诉世人,现在的临沂是什么样子!”
李宗启(左一)、王传顺(中)、高明在王羲之《兰亭序》石碑前合影留念。
望着传顺那张热情洋溢又充满自信的面孔,我们三个老战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我对传顺说,咱们一言为定,欢迎您再来沂蒙,传顺点头说:“我一定再来!”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