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无数护士依旧坚守在岗位上。她们以温柔的话语、专业的护理,给子患者希望与力量,她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人间的温暖所在。临沂市融媒体中心特推出系列专访《有你们,世界更温暖》。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护士们致以崇高敬意,也呼吁全社会给予护士群体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共同守护人民健康。
在临沂客户端讯 一袭白衣,用真心融化伤痛;一抹倩影,用耐心纾解忧虑。自2002年踏入护理岗位,自毕业以来先后在神经外科、调配中心、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护士长张环已在临床一线坚守了22个春秋。从青涩的临床护士到肩负重任的护士长,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患者至上”的初心。
心灵守护,成为患者希望的“擎天柱”
在神经外科工作的十余年里,张环护理过很多患者,有脑肿瘤手术的,有脑外伤的,有脑出血的等等,面对高风险患者,她兼具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果敢的应急能力,始终践行"病情掌握百分百、问题解决不过夜"的工作准则,建立起高效医患沟通桥梁,得到很多家属的认可,卓越的操作技能和深厚的护理底蕴,成为患者心中的温暖守护者。
印象深刻的一位因车祸重伤的年轻小伙,初来院时,全身多处骨折,意识模糊,没有家属,也没有任何身份信息,只能按“三无患者”处理。面对这样一个脆弱无助的生命,张环告诉自己:“他就是我的责任。”每天为他翻身拍背、擦洗身体,担心他营养不良,为他买饭买来牛奶等,一勺一勺喂;患者因颅脑损伤情绪暴躁时,张环轻声安抚:“别怕,已经联系上你的父母了,很快就来了,有我们呢。”
小伙儿康复出院前哽咽着说:“姐姐,您是对我最好的人。”类似感人的情景,在她所在的科室病房里经常能够见到。张环始终坚信,护理的温度,就藏在那些“本可以不这么做”的选择里。
传承匠心,化身团队的“定海神针”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从走上护士岗位起,张环始终铭记这个岗位所肩负的责任,一步步从一名初入病房手足无措的年轻护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全能护士长。2019年担任入院调配中心担任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理团队的“掌事人”,深知良好医患关系在医疗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环境,张环在业余时间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她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
张环牵头优化入院流程,让患者“少跑腿、早住院”。面对人员调配、流程优化等难题,她深入调研,反复推敲,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排班制度和高效流畅的护理流程。
2020年寒冬,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让她至今难忘——老大爷用板车推着不能行走的老伴,颤巍巍地站在入院调配中心窗口前。原来老人没有收到住院通知,在家准备好了手术费用后,自行来到了医院要求住院,而当天所住病区已无床位。
看着老太太痛苦且急切的神情,张环立刻请示院领导,同时联系其他骨科病区,最终将老人调配至综合骨科并将老人送到病区并帮助联系好了手术医生。出院那天,老大爷特意来到张环的工作窗口说:“闺女,要不是你,我老伴现在也不一定能做上手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自己走路…”那一刻,张环强忍的泪水夺眶而出。老人家的话至今难忘,时刻提醒她:护士的职责不仅是执行医嘱,更是提供帮助,守护希望。
不忘初心与团队共筑“生命防线”
“三多三难”是神经内科病房的特点,即危重病人多,抢救难度大;高风险病人多,护理难度大;情绪不稳定病人多,管理难度大。但这些在张环面前似乎都不成问题。
2022年调任神经内科三病区后,张环带领团队开展“全流程优质护理”,从入院宣教到康复指导,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她更是以身作则,时刻牢记职业赋予自己的使命,始终把病人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上,以真诚的微笑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以亲切的问候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
护理事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在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作为领头雁的张环以身作则并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责任心、热心、细心、耐心。
工作22年来,张环怀着极大的热情,始终奋战在医疗战线的第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护士长”等荣誉称号。未来张环将继续以心为灯,做生命的守护者;以爱为舟,做温暖的传递者。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令华 通讯员 刘东 王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