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远水还是亲水的纠结,费县变堵为疏
——把防溺水课堂搬进“游泳馆”
在临沂客户端讯 “我经常听家长说溺水的危险,但从来没有那么直观地感受到溺水带来的震撼,通过游泳馆的这堂游泳课,我对水域的危险性、溺水的危害性有了更加直接的判断,也学会了一些自救常识和游泳技能。”在临沂市费县文体中心游泳馆,刚上完防溺水实践课的费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杨圣超向记者分享道。
每临盛夏,凉爽的水域成为人们消暑嬉戏的好去处。人们在亲水戏水的同时,也总是会谈“水”色变。
亲水,是孩子的天性,但如何亲水更安全?
“面对防溺水工作,我们主动求变,突破传统以‘堵’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联合费县文体中心游泳馆,推出防溺水公益实践课程,秉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理念,将课堂搬进游泳馆,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沉浸式’感受溺水危害,从根源上提升防溺水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费县教体局安全科科长孙向峰说。
“现在孩子成长环境跟我们70后不一样了,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水域,不知道一些陌生水域的水情,也不能应对突发的落水现象,亟须我们认清现状及时‘补课’,最大程度地降低溺水事件发生,让孩子重新认识溺水,提升自救能力,提高安全意识。”费县文体中心游泳馆教练穆林介绍道。
这堂游泳馆的课如何上?
与其阻止亲水不成出危险,不如开辟场地疏通亲水渠道。
创新授课方式,牢牢把握“疏”的核心。在课程设计上,费县创新采用“先实操,后理论”的授课模式。“实操”环节,专业游泳教练与救生员利用专业设备,在真实水域环境中逼真模拟溺水瞬间。当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溺水时的窒息与无助时,防溺水的重要性也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
水是“老虎”的危险认知达到了,那么这堂实践课怎样讲才能听得懂?
“理论”课堂则由专业防溺水讲师主导,以真实案例为引,搭配趣味互动问答,将溺水危害、高发场景与预防措施化作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学生们听得入神、记得牢固。
城里的孩子能覆盖,那么农村的孩子如何实现全覆盖授课?
扩大授课范围,全面覆盖“疏”的主体。为确保防溺水教育全覆盖,课程突出公益性,费县打破以往以城镇学生为主的局限,将农村中小学生纳入授课范围。课程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利用周末,面向驻城9所中小学的3000余名学生开展培训,每周安排4个课时,累计56课时;第二阶段,聚焦农村接合部共5所学校1500余名学生,将课程安排在暑假;第三阶段,对于偏远乡镇,与乡镇政府联合,选择水质、环境合适,宜于开放的自然水域,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授课,精准抓住重点群体和关键节点,全力攻克农村防溺水工作难题。 “孩子一放假家长就紧张,希望孩子们放假放松身心,也担心他们私自出去戏水玩耍产生危险,这堂课能让孩子认识危险,知道如何自救,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教学现场,学生家长潘琪女士激动地说道。
授课如何保证有效?
深化授课难点,有效加强“疏”的保障。溺水救援的黄金时间仅有4至6分钟,在此期间掌握科学的自救与互救方法至关重要。课程针对这一难点,重点教授“水母漂”“仰漂”等自救技巧,以及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教练们耐心讲解、细致演示,让这些救命技能成为守护学生们生命的“安全绳”。
此外,课程还精心设计了防溺水主题趣味游戏、情景模拟等特色环节。学生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防溺水意识悄然扎根心底。
“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路径。”费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广飞表示,“这次创新开展的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更为今后的安全教育工作开辟了新思路,打开了新局面,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费县力量。”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文卿 袁文潇 通讯员 李朝刚 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