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古老的文物、传统技艺与雄奇的自然景观在这一天成为焦点,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密码。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既是先辈馈赠的瑰宝,也是面向未来的文明火种。守护与传承这些珍贵遗产,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激活文化创新、推动文明对话的时代课题。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活态教科书”。从敦煌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到故宫博物院里承载帝王兴衰的青铜器;从云南丽江古城的纳西古乐,到贵州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每一处文化遗产都镌刻着独特的民族记忆,诉说着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智慧。自然遗产同样令人惊叹,张家界奇峰林立的砂岩地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它们不仅是供人观赏的景观,更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例如,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展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存智慧与文化传统;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城遗址,则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石,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立性的根本所在。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为遗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开放数万件文物高清影像,让观众足不出户领略文物之美;敦煌研究院利用3D扫描技术,将壁画完整复刻,既实现了文物的永久保存,又通过VR展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丝路文明。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也让传统技艺如苏绣、皮影戏等走进大众视野,传承人通过线上教学、作品展示,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但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过度的旅游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给遗产保护带来巨大压力。部分古建筑因缺乏维护而濒临坍塌,一些传统手工艺因后继无人面临失传,自然遗产也面临生态破坏的风险。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激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时代价值,需要创新传承方式,推动遗产“活起来”。在保护的基础上,让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关键。例如,“非遗+文创”模式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故宫文创产品将文物元素转化为时尚饰品、文具,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传播了传统文化;“遗产+旅游”则让游客在实地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莫高窟“数字展示+实地参观”的游览模式,既减少了游客对洞窟的损害,又提升了参观体验。此外,加强遗产教育也至关重要,通过将文化遗产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更重要的是,要以遗产为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时间馈赠的礼物,也是我们留给未来的答卷。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特殊时刻,我们既要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让古老遗产焕发新生;也要以创新之力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永续传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与文明力量。
来源:蒙阴发布 作者:尹媛
为切实推动临沂市网络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联合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在临沂网评”栏目为依托,启动“好评临沂”网络评论大赛。“在临沂网评”栏目现长期向社会各界广泛征稿,欢迎全社会评论创作爱好者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