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临沂大学的林荫道上,78岁的“科普爷爷”刘复义背着双肩包,步伐坚定,包带磨得微微发亮,里面装着新做好的科普课件和一叠学生明信片。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信笺上,有大学生工整的致谢,有乡村教师分享的课堂剪影,还有小学生用拼音歪歪扭扭写着“爷爷下次来讲量子”。他常说:“教育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就像我离不开讲台,孩子们眼里的好奇,就是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当量子力学化作童言:他在孩子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
2007年退休时,刘复义婉拒了多家单位的高薪返聘,却对临沂市科技馆的邀约一口应下:“物理人不能只盯着实验室,更要把科学的种子播进孩子们心里。你看这些小家伙,连‘薛定谔的猫’都能联想到动画片,咱们得顺着他们的思路讲啊。”从此,他的足迹遍布莒南、临沭等11个县区的中小学,在80余所学校的讲台上,把《奇妙的量子世界》讲成了孩子们眼中的“魔法课”。
有次在沂南小学,一个男孩问“黑洞是不是宇宙的垃圾桶”,他当场用气球和石子演示时空弯曲,从此“没有难倒爷爷的问题”成了孩子们的共识,“科普爷爷”的称呼也越传越响。
“孩子们总喊我‘科普爷爷’,那我就得备好‘弹药’,不能让他们失望”。每次备课,他都要花3-5天查阅资料,把前沿科技转化成孩子们能听懂的比喻:“孩子们的问题能从太阳系蹦到小数点后八位,不备足‘弹药’可不敢上台。”临沭县教师王文龙在博客中写道:“刘教授讲课时说,‘科技教育不是灌开水,是点油灯’,他确实用火柴点亮了每个孩子眼里的光。”
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量子叠加态”,他举着硬币在教室踱步:“就像这枚硬币,在你们没看它的时候,正面和反面同时存在,这就是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给初中生讲量子通信,他用手电筒和镜子演示光的传输:“你们看,光沿着镜子反射,就像信使带着信息奔跑,科学家就是这样让光‘打电话’的。要是你们上课没听懂,课后随时拽住爷爷的衣角,我带了一肚子‘为什么’来呢”!
采访时,刘复义小心翼翼地整理着学生明信片:“你看这张,是去年在临沂三小讲座后,一个女孩画的‘量子猫’,旁边写着‘科普爷爷的课比动画片还好看’。还有这封,青海来的孩子说‘听了您的课,我想当村里第一个物理学家’。”阳光穿过窗棂,照在他斑白的鬓角上,却让他眼中的光愈发明亮。
考研路上的“银发守护者”:他是学生身后的灯塔
每周二、四上午,临沂大学物理楼总会准时响起刘复义讲解量子力学的声音。从2002年首届本科生考研开始,他义务辅导的身影从未缺席,300多名学生通过他的指导走进研究生院校,70余人考入中科大、复旦等顶尖学府。
“学生的事比天大。”他不止讲专业课,更当起了“心灵导师”。学生徐振起曾因成绩落后想放弃,他每周三次留在教室单独补课:“我当年在工厂当学徒,晚上借着路灯看书,公式都写在烟盒上。你看这道题,咱们先把波函数的定义吃透,别急,爷爷陪你一步步啃。”
三个月后,徐振起收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特意回校向他深鞠一躬:“公式里藏着耐心,指导中见真章。您的这句教导,我永远铭记在心里。”
在“沂蒙物理学子联谊群”里,如今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颜培根常说:“当年刘老师第一堂课就敲着黑板说‘先画光路图再分析,这是物理人的基本功’,这个习惯让我在科研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岁月不败热爱: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时光密码
刘复义的手机里,存着上百张课件截图,最新的《量子计算趣谈》里,他试着加入了动画演示:“跟孙子学了半个月,总算搞懂怎么让光子‘动’起来了。现在的孩子眼睛尖,课件要是没点‘花样’,他们坐不住的。”
退休17年,他的生活比上班时还规律:上午备课、下午辅导、晚上浏览科技前沿资讯,案头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校考研动态和科普讲座反馈。
作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编纂22万字的《青山村史》,走访老党员时总带着录音笔:“村里的老支书当年带着大伙修路,手上的老茧比我的备课本还厚。这些故事得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书架上,“山东省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成员”等证书旁,最显眼的是学生手工制作的“科普爷爷”勋章——硬纸板剪成的五角星,中间贴着他讲课时的照片。他轻轻抚摸着勋章说:“有次在小学讲座,一个女孩塞给我这个,说‘科普爷爷笑起来像棉花糖’。你看,孩子们给的‘奖励’,比任何荣誉都甜。”
从民办教师到大学教授,从三尺讲台到科普课堂,变的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他俯身倾听孩子提问时的专注,是把每个晦涩公式讲成故事的热忱。他用17年退休时光证明:教育从来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坚守——当一个人把热爱融进岁月,时光便有了温暖的形状,而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为下一代照亮求知的路。
通讯员 信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