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商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7月至2025年4月,参与我市集体组织“出海”的175家企业实现出口额达62.9亿元,同比增长53%,彰显了临沂外贸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我市全面推进“百团千企·商城出海”的英明果敢。
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即便前景光明,仍有部分企业迟疑观望、裹足不前,甚至陷入了“先造船还是先出海”的纠结,这实则是一种自我设限的误区,亟须打破。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跨境电商、数字化贸易等新模式蓬勃发展,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市以政策为舟、电商为桨,帮企业搭建起“出海”的桥梁,175家企业已尝到了“第一口鲜汤”。而那些仍在观望的企业,是否意识到,机遇稍纵即逝,市场不等慢船?
当个别人还在犹豫“出海”还是不“出海”的时候,不妨看看“南义乌,北临沂”的义乌是怎么做的。
今年一季度,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义乌并没有选择紧缩外贸,而是主动求变,迅速布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其出口超1000亿元,占义乌货物贸易总值的六成以上,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由此可见,茫茫海外,机遇无限,即便失之东隅,也能收之桑榆。与浙商相比,观望者缺少的恰恰是对商机“春江水暖鸭先知”般的敏锐把握。
现实一再证明,不“出海”不如“出海”,晚“出海”不如早“出海”,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窗口期,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
其实部分企业之所以犹豫不决,根源在于对“出海”的误解。认为“出海”是高风险、高投入的“冒险”,“出海”前必须“造好船”“造大船”,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今年,我市专门拿出8000万元真金白银,用于支持商城企业商户转型发展;举办17场境外展洽活动,参加375场国际行业展会,千方百计牵线搭桥;新建20处海外商城、海外仓,解决仓储后顾之忧……
从市场开拓到物流配套再到资金政策支持,我市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出海”的成本和风险。
这种“出海”的外部扶持力度,可以说前所未有。即便如此,仍有人担心自身准备不足、海外风险难控。殊不知,行动滞后才是最大风险,国际市场瞬息万变,过度追求“万全之策”反而会错失良机。
换个角度看,“出海”的过程本身就是“造船”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出海”的过程中,才能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不出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船够不够好。”那些在观望中“造船”的企业,或许永远也造不出适合远航的巨轮,因为真正的“造船”源于实践,而非空想。
海潮漫漫,壮丽非凡,与其岸上徘徊,不如挥桨扬帆。
在“出海”的征程中,唯有勇者才能捕获最丰厚的宝藏。我们呼吁更多企业摒弃观望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投身“出海”浪潮,在全球化舞台上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