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夏至时节的沂水县龙家圈街道中山村,新硬化的村道上农用车往来穿梭,文化墙边的老人正晒着暖阳。“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去街道卫生院只要15分钟”村民张大爷的话,道出了这个沂蒙山村三年间的变化。作为临沂市“头雁”领航人才,村党支部书记安玉军用实干书写着山乡蝶变记。
夯基固本塑新颜 “百千工程”焕生机
2021年,之前在外经商的安玉军返乡当选村支书,面对村集体欠账7万元的困境,他抓住县“百千工程”政策机遇,带领村民开启环境整治。通过“上级补助+村民自筹+能人捐赠”筹措80余万元,完成2.6公里主干道硬化,10公里生产路修建,改造危旧房屋12间,新建污水处理池和公厕2处。针对山区垃圾清运难题,他创新“分类积分制”,用20个塑料瓶换1块肥皂,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垃圾分类参与率超90%。如今的中山村,青石地基的老屋配着太阳能路灯,月季花丛掩映垃圾分类亭,焕发出勃勃生机。
崇文兴教育新人 “向阳园丁”筑未来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缺失与乡村文化活力不足的双重挑战,安玉军以“全环境立德树人”破题,打造“向阳园丁”教育品牌,建成“儿童成长助力站”,开设寒暑假免费课程超300课时,覆盖英语、科普和国学教育。创新“乡土课堂”模式,开辟5亩教育菜园研学基地,组织农耕实践50余场,让孩子们在播种收获中读懂“粒粒皆辛苦”;串联红色资源,开展烈士陵园祭扫、“博士村”研学等活动20余次,惠及儿童180人次。文化振兴同步发力,修建2000㎡文化广场和乡村大舞台,举办文艺演出40余场,以秧歌、快板等传统艺术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结合墙体彩绘、示范街建设,构建“一墙一景一故事”的人文景观。如今中山村儿童课外教育参与率达100%,获评“县级文明村”,实现教育培根、文化铸魂的“双轮共振”。
育产兴业辟新路 “沂蒙药乡”生金银
而真正让村民心气提起来的,是山坳里连片的药材田。“种玉米亩收入不到千元,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安玉军瞄准山区种植传统,2022年成立“沂水鑫山新农发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400亩土地种植丹参、黄芩、蜜薯等。他三赴安徽亳州取经,邀请市农科院专家驻村指导,推广地膜抑草技术,与鲁南制药签订保底收购协议。58岁的王婶算着账:“今年种了3亩黄芩,合作社包技术包回收,纯收入1万多,比打工强”!目前合作社带动47户村民参与,开发切片加工产品,村集体通过管理服务年增收8万元。站在新搭建的育苗大棚前,安玉军谋划着:“明年试种林下黄精,产值还能翻番”!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