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第一书记在基层|笔墨绘就振兴路 丹心映照黄金村—记临沂市文化馆派驻黄金斗村第一书记张伟

临沂日报 2025-07-02 阅读次数: 8355

在临沂客户端讯 在沂蒙山腹地的平邑县白彦镇黄金斗村,一位来自市文化馆的“画家书记”正以艺术家的敏锐与实干家的魄力,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浓墨重彩。2023年12月,临沂市文化馆艺术创作研究部主任张伟带着“画笔”与责任扎根山村,让这个曾“沉寂多年”的村庄焕发新生——闲置老村委变身共富工坊,危桥改建畅通发展动脉,30余亩撂荒地长出“金葫芦”,首批代加工手工艺品装箱发往义乌的轰鸣声,奏响了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强音。

以步为尺丈村情 两个月走遍585户

“我就是个画画的。”初到黄金斗村时,张伟的自我介绍让村民直摇头。这个走街串巷的“闲人”,用布鞋磨破了三双鞋底,在两个月里踏遍全村585户人家。从被村民好奇打量到被拉进家门拉家常,从分不清张三李四到对每户情况如数家珍,张伟用脚步丈量出村庄的“家底”: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项目空白、青壮年外流严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面对与预期落差巨大的村情,张伟白天走村串户,晚上整理笔记,逐渐勾勒出振兴蓝图。当村民发现这个“画画的书记”能准确说出每家困难时,信任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巧绘基建蓝图 危桥变通途

温凉河小黄坡段常年缺桥,村民出行需绕行山路。张伟抓住温凉河改造契机,驻守工地协调,带领团队历时五个多月,于2024年8月将这座80年代建造承载着日均百余辆货车通行的铜枣线黄金斗段拱形桥完成重建。四级危桥变通途,不仅消除安全隐患,更为镇域企业“认养一头牛”打通运输命脉。

面对80年代老旧办公楼,张伟创新提出“办公+共富工坊”一体化方案。当两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拔地而起时,7旬老党员张家斌激动地说:“以后开会上班都像城里人!”这座集党员活动、手工艺加工于一体的新地标,成为村庄发展的“指挥中枢”。

泼墨产业画卷 闲置资源变“聚宝盆”

在春节“新春座谈会”上,鸿雁人才张加平提出的针织品加工项目点燃希望。张伟带领考察团辗转曲阜、济南等地,摸清市场行情,最终促成村集体与企业合作。项目投产后,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突破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2万余元。

小黄坡老村委的破旧房屋在张伟眼中也是“金疙瘩”。他多次赴义乌对接商贸公司,创新“厂房改造+订单外包”模式,将闲置15年的650平米老屋改造成网络快销品生产线。试生产阶段,5000余件“网红”商品已发往全国。

当得知投资方想发展葫芦种植却苦无土地时,张伟的“画家视角”再次发挥作用。他赴聊城考察非遗葫芦产业,回村后连续召开三场“8090座谈会”,用3小时化解村民疑虑,通过“四议两公开”流转30亩撂荒地。如今,天津嘴、八宝等6个观赏葫芦品种已落地生根,配套建设的直播基地正吸引年轻创业者回流。

工笔民生细节 网格化管理暖人心

“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张伟牢记总书记嘱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他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两大群体,他创新推行网格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20个网格,配备36名网格员,对村内事务进行分区包片精细化管理。

组织党支部领办服务队开展结对帮扶,定期入户慰问、代办事务、解决难题,村民从旁观到参与,自发组建志愿队互帮互助,逐渐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新风尚。

丹心映照初心 乡村振兴再启程

驻村以来,张伟的“画笔”下已呈现多重景致:危桥变通途的写实线描、葫芦产业园的工笔重彩、共富工坊的泼墨写意……这些艺术手法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张氏工作法”。

如今,黄金斗村的产业车间昼夜轰鸣,文化广场笑声不断,乡村振兴的信心如春潮涌动。乡村振兴不是单色画,需要产业红、生态绿、文化蓝的交织。正如张伟心中所想,他愿做那支“调色笔”,让每个村民都能在画卷上找到幸福色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乡村振兴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生动注脚。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范彩霞 通讯员刘洪庆

( 频道编辑: 闫春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