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盛夏时节,走进兰陵县大仲村镇白岩庄村蚂蚱养殖基地,只见大棚内数以万计的蚂蚱正扑棱着翅膀跃动,细密的“沙沙”声汇成了悦耳的丰收乐章。谁能想到,这些危害农田的小蚂蚱,却为乡亲们蹦出了一条共富之路。
“我们养殖的是‘东亚飞蝗’。从前‘蝗虫过后、寸草不留’的害虫,如今成了市民餐桌上的高蛋白食品。”基地的主人——山东天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永旭介绍,目前公司在大仲村镇和罗庄区等地发展养殖基地4个、面积800余亩,采用统一供应种苗、免费培训技术、产品保底回收的一条龙模式,构建了从养殖、工厂加工到终端档口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蚂蚱养殖业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化发展的蜕变。
大仲村镇蓬勃发展的蚂蚱养殖业,要从尹永旭的创业说起。2004年,尹永旭到泰安走亲戚时,了解到养殖蚂蚱有钱可赚,于是回到家乡大仲村镇搭起了简易大棚,开始了艰难的尝试。
起初,仅凭一腔热情的尹永旭,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养殖场效益低下。面对挫折,他没有气馁,经常冒着酷暑在大棚里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仔细观察蚂蚱的进食和生长过程,逐渐掌握了蚂蚱的生活习性,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养殖经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尹永旭的养殖场效益日渐起色。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流转承包土地兴建养殖场,修路、架电、打井,配套种植牧草,也带动了众多农户从事蚂蚱养殖。
“刚开始养蚂蚱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都是永旭一手教我们的。”养殖户姜自春一边抛撒饲料一边说,“现在正是蚂蚱交配的时候,需要给它们加营养,喂上豆饼之类的饲料。等蚂蚱下了籽,就能出栏了。”
“这一棚蚂蚱能收获一百七八十斤。我这20个棚一年下来能养4茬,轻松收入十几万元。”姜自春说,不光自己养蚂蚱挣了大钱,周边村庄的村民也在养殖基地打工,干些灌溉、收割牧草、收获蚂蚱之类的活,实现了增收。
放眼望去,养殖基地里的一座座大棚成方连片,遮阳网、防虫网和塑料膜构成的“防护矩阵”,为蚂蚱创造了温度、湿度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更让蚂蚱吃得欢、长得快。
如何进一步提升蚂蚱养殖业的综合效益?历经市场摔打和洗礼的尹永旭将目光盯在了食品深加工上,“让好原料卖出好价钱”。2019年,他创办了山东天烁食品有限公司,新建了冷库、食品加工车间。
加工车间里,一场“蜕变”正在上演。工人们将一只只蚂蚱分拣、清洗、去翅,再加工至7分熟,串成蚂蚱串。流水线旁,工人姜伟熟练地打包产品:“这样处理后能冷链保存,既便于存储又能方便市场进一步加工销售。”山东天烁食品有限公司的这条生产线,将单纯卖“活虫”的初级模式升级为高附加值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
“我在这里分拣蚂蚱,一天能挣80块钱,还不耽误接孙子放学。”村民孟凡英的话,道出了产业链带动就业的实效。尹永旭的公司精准吸纳周边村剩余劳动力、留守妇女及老年人80余人,让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更难得的是,公司坚守“保底收购”承诺——前年市场价跌至每斤6元时,仍按13元的保底价收购,公司当年亏损150万元,却保住了养殖户的收益。“养殖行业市场波动大,风险也大,即使公司赔点钱,也要保障养殖户的利益,让蚂蚱养殖业得以持续发展。”尹永旭坚定地说。
但产业扩张也面临新挑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养蚂蚱,市场趋于饱和。”尹永旭坦言,夏季囤货、冬季销售的模式,让资金周转承压。为此,公司正筹划研发蚂蚱深加工产品,“要让小蚂蚱跳出更多花样”,让蚂蚱产业从“餐桌经济”向“功能食品”延伸。
从简易棚到年产值数百万元的产业集群,大仲村镇的蚂蚱养殖实践,成为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的鲜活注脚。当万千蚂蚱在大棚里跃动,它们奏响的不仅是丰收的旋律,更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圣宇 孙锐 通讯员 王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