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在沂南县界湖街道朝阳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艺传承人于老师正悉心指导12岁的李雨桐用建筑废料雕刻木质蝴蝶。“变废为宝,既传承了手艺,又倡导了环保理念。”于老师介绍道。这个集书画、科普、阅读等12项功能于一体、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三年来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21场,服务居民3600余人次。作为临沂市首批城乡文化社区建设试点县,沂南县立足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紧扣市委宣传部的部署要求,将“乡村邻里季”品牌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基层文化服务的新路径,目前全县5个试点社区的建设正在全面铺开。
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是沂南县推进文化社区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朝阳社区李群英介绍,针对社区青少年比例高、课后看护需求大的实际情况,社区在31个住宅单元设立了共享读书角,配备了1500册书籍;开设“四点半课堂”,衔接学校课后服务,并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优质资源,惠及学生家庭200余户。在汶河社区,一处由闲置长廊改造而成的“巷往时光睦邻角”成为居民活动的新场所,兼具议事协商、文化展示、矛盾调解等多种功能。去年在这里举办的134场活动,成功推动解决了47项具体问题,居民共同议定并动态修订的《邻里公约》也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
沂南县注重整合资源,以提升服务效能。该县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专业人才进驻社区开展服务,并通过当地平台进行直播,扩大活动覆盖面。县教育局、司法局、妇联等部门协同发力,年均开展跨部门活动15场。同时,积极培育社区文化志愿者,汶河社区的“红嫂+”服务队提供便民服务130余次,并通过“美德积分”等制度,有效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治理的积极性。
沂南县创新实践的“四邻工作法”,以邻里乐、邻里帮、邻里议、邻里宣为核心,在基层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今年5月临沂市“乡村邻里季”启动现场,该县的实践活动生动展现了“四邻工作法”的丰富内涵。汶河社区建立了包括月度活动、为老服务、议事协商、榜样评选在内的三级落实机制。数据显示,这一模式推动全县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了23%。
目前,沂南县城乡文化社区建设已取得扎实成效。各试点社区的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精准,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增强。朝阳社区青少年创作的非遗教学视频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汶河社区的《居民邻里公约》在全县推广;斗沟村“百家宴”成为市级邻里文化样板,这些具体实践成果正是文化社区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该县5个试点社区的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其探索形成的资源整合、需求对接、机制创新等经验将被纳入全县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建设方案。
“文化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社区内生动力,让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生活,成为凝聚人心、引领治理的纽带。”沂南县精神文明建设中心范为军总结道。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居民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沂蒙老区正通过城乡文化社区建设焕发出新的文明活力,持续重塑着城乡基层的社会风貌。
通讯员程奕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