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寻迹 | 沂河义渡——船流街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5-18 阅读次数: 17861



船流街,位于兰山区白沙埠镇驻地东北9千米,地处沂河西岸,明万历年间建村。因该村靠近沂河,设有义渡摆渡,故名“船流义渡”,后改为船流街。2005年,船流街与前船流、西船流合并为船流村。

1、船流义渡

制眼药的工具

白云寺古银杏树

药店的古书和堂号印章

船流渡口是沂河重要的渡口,再往南,就是临沂城的渡口了。船流渡口最大的特点就是“义渡”,即免费为来往行人提供过河服务。

冬天,船流人在沂河上搭石桥,石桥用石板铺成,共两座,一座过空车,一座过重车,即载满货物的车,虽然当时都是木车轮,久而久之,也在石桥上压出深深的辙痕。

到了第二年三月,拆桥船渡。撑船的人没有地,只能吃捐的粮食。西边来的人,以为坐船收费,舍不得花钱坐船,就自己下水过河,结果掉到水里,最后还是撑船人把他救上来。

撑船的人“吃食方”,即吃百家饭,给撑船的人收粮食称为“收食方”,“收食方”的人到三个船流村挨家挨户收粮食,各家根据自己的情况,给麦子、豆子、高粱等,多少不限,足够撑船人一年的生活需要。

时间长了,渡船也要维修,船流人管修船叫“艌(音niàn)船”,意思是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缝,“中流舟漏……舟得近岸,艌之而行。”

艌船是个大工程,费用较高,捐资范围也扩大到沂河两岸的村庄,每次艌船,都要在白云寺前树碑纪念。庙里曾经有二十七通碑,大多与艌船有关。从白云寺残留的两块石碑来看,捐资修船的村庄有三个船流、东南白塔、王家庄、赵家庄、张家庄、山南头、八湖村、解家庄、诸葛城、毛家官庄、朱闫二庄、白塔村、崖头村等。

在村东我们找到了两块民国年间的白云寺碑,其中之一的碑文中,就记载着当年修桥艌船之事:“盖闻前功不弃者,仁人之德■■■船桥之巨■■■■刘■勋 刘■■承认经管十有余年,历来照旧搭桥,现在危难时期■■■贵搭桥实系为难,惟竭力筹办材料,艌好船只,亦见行人无止步之艰,临流有辄渡之庆,以待来年复兴前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注:■为碑文处字迹已无法辨识。)

2、白云寺敬河神

船流村有个寺庙叫白云寺,寺庙里有佛爷庙、河神庙,每年三月初九是佛爷的香火,九月初九是河神的香火,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河神庙。关于河神,船流村有个说法是“九家大王,各占一方”,在河神庙里供奉着九座神仙,正座人称“金老爷”,东面是“杨老爷”,西面是“冯老爷”,其他的各位神仙,人们已经记不清了。

河神的庙会为期三天。祭祀河神前,道士买好鸡、鱼,馒头由各家捐献。村民并不将馒头送到庙里,而是由专人到家里取,一路上敲锣打鼓,放着鞭炮,伴着杂耍,称之为“取贡”。

每年西船流村、前船流村各有四五户送馒头的,最多的是船流街的人,有二十几户,多得用不了。晚上,这里还有唱戏的。“对台戏”,就是两个戏台都面向南,东台子唱什么,西台子也唱什么,唱同一出戏,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据说一唱戏,五十里不招贼,更有大户人家邀请乡亲们来看戏,不用关大门,丢了东西算他的。其实小偷也看戏去了,没时间去干本行了。

现在,白云寺仅余一株古银杏树和看庙人的小屋了,原址上建了学校,现在为船流街幼儿园。

3、船流眼药

船流街眼药,曾经远近闻名。为了了解船流眼药,村干部专门找来了船流眼科第七代传人刘文达,为我们揭开船流眼药的神秘面纱。

刘文达已年过半百,他介绍说船流眼科创始人叫刘怀宝,因为参加科举没有得中,就弃文从医,买来医书潜心研究,终于成为当地的眼科名医。他的子孙继承祖业行医,后来各立门户,在船流街成立了四个堂号,称为“四大家”,有同仁堂、仁义堂、福济堂、恒春堂,刘文达就是恒春堂的后人。

四个堂号后人又有很多分支。过去交通不便,船流人四处赶集卖眼药,四个堂号的市场也各不相同,恒春堂的市场就在莒州、江苏等地,在费县一带卖药的是同仁堂的后人。除了赶集卖药,船流人还有眼药放在当地有名望或活动能力强的人处代卖,春天送去,秋天收药款。

新中国成立前,船流街有三分之二的人外出卖眼药。当年船流的眼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粉末的“拨云散”,一种是白色粉末的“珍珠散”。“拨云散”主治白内障、胬肉、角膜薄翳;“珍珠散”主治流泪、红眼病、烂眼皮等。

很多用过船流眼药的人说这药用后发凉,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刘文达,他说这是因为里面有冰片的缘故。做眼药还要放熊胆、麝香、珍珠、朱砂、炉甘石等名贵药材,碾成粉末,要非常细腻,用手指捏起来感觉滑爽,像什么也没有。当然,真正制眼药时是不能用手乱摸的。药粉磨制好后装在小瓶子里,使用时用银针把药粉和乳汁和在一起,敷在眼上。

刘文达还让我们看了他祖传制作中药的器物,这其中有称药用的戥子、捣药用的铜钵、刘家称之为“擂碗”的瓷碗、精致的铜药铲,这些清代的中药器具非常难得,成为船流眼药历史的真实记录。

作者:杨东霞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