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痴心在新闻——记《临沂日报》通讯员罗顺孝

临报融媒 2023-08-09 阅读次数: 5860



“这是1985年《临沂大众》刚复刊时的发行宣传海报,这是那个时期报社内部出版的业务交流刊物《临沂大众通讯》,这些是《临沂大众》编辑部在我投稿后的回信……”7月一个炎热的上午,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顶着高温赶到北城新区金柳大厦,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取出一件件珍贵资料,激动地讲述起和《临沂日报》近40年的情谊。

罗顺孝(右)向临沂日报社史陈列馆捐赠资料

老人叫罗顺孝,今年78岁,退休前是沂南县砖埠镇一位人民教师。由于热爱新闻写作,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给县广播站写稿投稿,笔耕不辍,后来更是成为《临沂日报》的“铁杆”通讯员。2005年退休后,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另一个同样坚持了几十年、也和报纸相关的爱好上——党史资料、党报党刊收集,既搞收藏、展览,也以“报”会友,每年都要和几个有同样爱好的聚一聚,互通有无。得知《临沂日报》建设报史馆征集资料的消息,他坐公交车一路辗转到报社,无偿捐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为9月份《临沂日报》创刊70周年送上一份特别的心意。

罗顺孝捐赠的《临沂大众》发行宣传海报

“他业余时间迷恋新闻报道,一‘迷’就是30年。写稿1万余篇,有2800多篇被新闻单位采用。他就是沂南县的优秀通讯员、砖埠乡中心校教师罗顺孝。”这是1993年出版的第1期《新闻天地》(《临沂大众通讯》改版后用名)上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勤奋耕耘三十载》,写的是罗顺孝痴迷新闻报道的事迹。罗顺孝上学时就爱自己琢磨着写东西,当了老师后,读书读报写稿更是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由于写作方面的特长,他还被公社看中,成了一名兼职通讯报道员。这对长期生活在农村,既要种好责任田,又要教好学的他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为了写作,他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采访,加班加点写稿。不论走到哪里,都时刻注意观察思索;别人不当回事的事,往往成了他笔下的新闻。1985年,《临沂大众》复刊,罗顺孝在街上看到“欢迎订阅《临沂大众》”的宣传材料,让他特别兴奋:“我当业余通讯员以来,发稿都是在县广播站。《临沂大众》复刊,为我们增加了一个更大更高的写作投稿平台,我能不高兴吗?”他一方面自己写稿,一方面还经常向镇党委、政府提出搞好宣传报道、提升家乡知名度的建议。诸葛故里的文化,蔬菜大棚的发展,“草莓之乡”的美誉……镇里的亮点一一化作文字“登”上了《临沂日报》,罗顺孝也连续多年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他的一些作品还在省级、国家级媒体发表。不只自己写,罗顺孝还言传身教,指导、鼓励学生们多写文章多练笔,他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刊物发表作品,还有不少获了奖。

罗顺孝捐赠的《临沂大众通讯》

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梦想,罗顺孝吃了不少苦。“那时候交通条件不比现在,我经常骑自行车从沂南来报社送稿,一趟来回近200里路。”罗顺孝说,自己都是早晨三四点钟动身,到报社就得接近10点了;听听编辑老师对稿子的意见,下午再赶回家。记得那时常给自己改稿的编辑有宋广贵、胡文楼、孙佳志等,每次来送稿,他们总是热情相待,悉心指导。有一次,罗顺孝从沂南到临沂城送稿,途中有一段路因为正伐两边的行道树造成交通堵塞,赶到报社时就下午两点多了。送完稿子他急忙往回赶,走到沂河大桥自行车却又断了链条。好不容易找地方修好车链子,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天黑加上体乏,也没条件住宾馆,罗顺孝索性猫在沂河桥下休息了好一阵,凌晨两点多继续赶路,到家天刚蒙蒙亮,家里人担心得一宿没睡。

“回头看看自己写的一些新闻稿件,反映了家乡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让大家通过这个‘点’了解我们沂南县、了解咱们临沂市,也算是我一生的积累吧。”罗顺孝颇有感慨地说。他曾几十年如一日在追逐新闻的路上披星戴月,如今,他和《临沂日报》的缘分又将在报史馆里得以延续。

临报融媒见习记者 傅宇晨

( 编辑: 李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