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李景祥尚学霞夫妇:白云不羡仙乡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0-15 阅读次数: 8886

Fullscreen Exit fullscreen
Play Pause
00:00 00:00
Replay

对于李景祥和尚学霞夫妇来说,戏曲赋予他们的不仅是舞台上的荣光,更有一生受益的精神财富,和伉俪情深、相伴意长的深厚情感。

1970年,初中还未毕业的尚学霞在学校的文艺骨干培训中脱颖而出,被选拔进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始接触戏曲。一年之后,李景祥也被选入宣传队。同在一个剧团的两人,每天一起练功、排戏、到各地演出,尽管对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在那个单纯保守的年代,两人都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后来经剧团的前辈介绍,才朦朦胧胧地对彼此多些注意。回忆起那时的青涩时光,尚学霞说:“本来就害羞,介绍之后更是不好意思,说话都隔着八丈远。”

在那个稍有不慎就卷入政治斗争的年代,他们始终坚持独善其身,吃苦耐劳,每天只知低头练功。相同的秉性与品质,同样精湛的舞台技艺,让优秀的两人逐渐相互吸引,最终走到一起。确定关系后,两人互送了毛主席像章,开始相互关怀照顾。李景祥因为一天三次的练功,饭量很大,尚学霞一顿吃二两,他一顿能吃一两斤,一个月的饭票十天就用完。尚学霞表达爱意的方式实在又质朴,每月把攒下的粮票拿给李景祥,不够的去找别的女同事借,生怕李景祥吃不饱。

1977年腊月24日,两人喜结连理,往日病愁一笔勾,今后乐事无限美。婚后无论遇到怎样艰辛和困难,夫妻二人都同心同德,不离不弃,至今已牵手走过了42年的风风雨雨。

春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戏排。添香并立观书画,步月随影踏苍苔。婚后的美好生活源于他们对戏曲,对彼此共同的爱。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文工团,再到京剧团,舞台上的他们,唱腔美妙,扮相洒脱,配合地天衣无缝,每场表演都能迎来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生活中的他们,彼此体谅,默契十足,夫唱妇随把日子过得如花般美丽。

因为工作需要,婚后的两人随着剧团四处下乡演出,有了孩子之后,就带着孩子,带着保姆一起出发,很少有在家的时间。“剧团实行军事化管理,背着包就直接出发,到剧场后还要打扫布置,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因为热爱,也感觉很快乐。”尚学霞说,“我们出去演出往往一去就是小半年,回来的时候家里地上堆满了毛毛。”

印象最深的是两人随剧团去江苏陈家港演出,到剧场之后,尚学霞发现食堂只有白饭,连油都没有,她随手摘了把韭菜,加了些盐,在锅里炒炒热热,当了个小菜就着米饭吃,一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保姆也连连说“好吃!”“当时不觉得苦,就那样挺过来了,现在想想真是不容易。”

演出地点远,两人就随着部队大车出发,演出地点相对较近的时候,李景祥就骑自行车带着尚学霞赶去。去江苏铁富寺表演,七十里的路程,需要骑两三个小时,往往演出结束赶回来已经半夜。“买个自行车不容易,怕半路上被人抢,我在前面骑,她就在后面拿个大棍子防身。路上也没有路灯,黑黢黢一片,有次不小心还撞到驴车上。”李景祥笑说。连续奔波了几天,突然传来大儿子生病的消息,夫妻两人又骑着车急忙往家赶。因为误将出疹子当做发烧,在家照顾孙子的婆婆一直想办法给孙儿退烧,结果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赶到医院医生都说再晚些孩子有大麻烦。折腾到半夜,把孩子安顿好后,第二天两人又匆忙赶到铁富寺继续演出。

谈起婆婆,尚学霞脸上露出眷念的笑容,“我和婆婆从来没有红过脸。她在世时有时住在这,有时又想回老家看看,我们专门把老家房子收拾得利索干净。每次去看她,走的时候我都会拥抱她,说一声‘老娘我走啦’,婆婆就回我一句‘走吧,我的孩儿’,相处得特别好。”

1985年机构改革,尚学霞被调任到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李景祥则留团担任团长,不同于文化馆的国家拨款, 剧团的工资需要自己挣。李景祥回忆道,“那时候单位工作不好干,有时下乡演出就直接跟着装道具的拖拉机一起走,遇到下雨天,天上下雨,地上的泥水也溅到身上,很多人干不下去都转行了。”1990年,李景祥又调任到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一直到后来正式退休,两人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戏曲,与文化息息相关。

如今花甲之年的两人仍活跃在戏曲艺术舞台上,延续两人的戏曲情缘。退休之后的李景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作为戏曲协会秘书长的他,还参与两个业余剧团的演出,每天早上参加乐队排练,下午去剧团排练演出,十一假期最忙的时候通常是匆匆吃过饭,就赶到下一个地点。尚学霞也在李景祥的带动下时不时在舞台上亮一嗓子,日子过得安逸又满足。

爱,因情而生,情,无关风月。李景祥和尚学霞,他们对于爱情与婚姻,包含着浪漫与忠贞,不仅是责任和担当,更是真正的爱的表达。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是他们对相依相守的演绎,也是对他们携手余生的祝愿。

临报融媒记者 陈洁

( 编辑: 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