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李竹平:扎根沂蒙山 兴水护安澜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2-30 阅读次数: 5851

1957年,为响应国家支持贫困地区水利建设的号召,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李竹平,只身从江南水乡来到沂蒙山区,那一年正逢沂河爆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灾。六十余年,沧桑巨变。作为水利战线的一名老兵,李竹平从独立完成日照水库的规划、设计,到新沭河下游护岸工程设计;从承担跋山、斜午、葛沟等大型灌区的勘测、设计,到设计革新编制完成流量、排水、土方、损失计算等诺模图;从共同主持编制建筑物定型图,到以其为主在全省率先研制清淤检测工具。李竹平将根深深扎在沂蒙山区,只为让沂蒙人民不受洪水肆扰,让沂蒙大地河清水晏。

初见李竹平,只见他高大魁梧,具有北方大汉形象,但一讲话,满口江南吴语乡音。生于1936年的李竹平是江苏常州人,1957年参加工作以来,无怨无悔地为沂蒙水利事业挥洒汗水和热血,因贡献突出,相继于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荣获国家水利部“全国水利工作突出贡献”荣誉称号。

江南到江北,只为沂蒙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全国水利技术人才最为稀缺的时期。工作伊始,李竹平便参加了临沂专署首次水库技术训练班,参与编写教材并亲自开展技术辅导。1959年,为彻底解决日照县水涝和吃水等难题,李竹平奉命承担日照水库的规划设计并负责施工监督,经过无数个日夜奋战,他独立完成了日照水库的规划、设计全部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承担跋山、斜午、葛沟等大型灌区的勘测、设计任务及校审工作,共同主持编制完成建筑物定型图,供临沂地区交流使用,提高设计效率5至8倍。在参加跋山水库施工期间,李竹平创造性提出了缩小心墙断面尺寸等建议,被工地采纳后,节约土方45.5万立方米、劳力50万工时,顺利保证了汛前合拢。

李竹平满怀深情地说:“我来临沂从事水利技术工作近60年,仅参与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工作就达27年。从1970年参加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规划,长期从事这一工程的勘查、设计和施工,对东调工程有着深深的感情。”1971年,山东治淮、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指挥部成立。期间,李竹平主要从事有关工程的施工图设计等工作,先后参与编制“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初步设计”“修正初步设计”“补充设计”,独立完成新沭河下游护岸工程设计、沂沭河规划全面勘查报告及沂沭河规划大纲。

1985年,根据省委、地委要求,李竹平赴东营水利技术支援,起草引黄七干渠设计变更设计报告,被胜利油田及东营市委全面采纳,节约总工程任务的一半。在东调工程复工及续建二期工程规划中,李竹平又被东调工程指挥部聘为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东调工程新沭河及分沂沭扩大工程的复工设计、总干排全部工程施工图设计,并为临沂地区首次引进油压缓冲自动翻板闸门技术。该工程被淮委评为优质工程,东调工程指挥部被淮委评为先进建设管理单位。

1995年1月,临沂小埠东拦河闸枢纽工程顺利竣工。该工程成为临沂城区的一大景点,至今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时任副指挥兼总工程师、设计技术负责人的李竹平,面对项目工期短、跨汛施工等困难,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最终顺利完成了设计任务。这期间,李竹平还作为专家参加了许家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作为副指挥兼总工程师,尽职尽责按期完成了岸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挥洒汗水的治水路上,李竹平也收获了诸多赞誉和荣誉。岸堤水库和许家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荣获省优质工程奖、省建筑工程“泰山杯”奖,其大坝砂壳振冲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小埠东橡胶坝工程作为世界最长的橡胶坝,被评为省优质工程、省建筑工程“泰山杯”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临沂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退休后,李竹平依然坚守水利战线发挥余热17载。回忆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感慨地说:“当时正值1957年沂河洪灾之后,粮食颗粒无收,农民损失惨重,我们每天都要下乡查看灾情,吃住都在老百姓家,一日三餐全是地瓜秧,后来老百姓看我是南方人,实在吃不惯,就每顿饭给我加一个熟地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已经将根深深地扎在了沂蒙山这片厚土里,不会也不可能离开,这里永远是我的家。”正是因此,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之后,家人朋友从未在他手里接过任何工程,曾经有亲戚托人找他要工程干,都被他断然拒绝;也曾有很多地方承诺高薪挖他,也都被他断然拒绝。

从江南水乡到沂蒙山区,从热血青年到年过八旬的老人,李竹平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年华奉献给了沂蒙水利事业。

临报融媒记者 王圣宇 周成刚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