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走街串巷的货郎挑子,用牛头哨吹出来“拿头发来换针……”的悠悠古韵,至今谁还记得呢?
几年前,在离着沂水县城30多里地的一个小村子里,63岁的邴师傅还从事着做泥哨的老手艺。
在一所土打墙的院落内,邴师傅正拿䦆头用力地捶打着一坨黄泥,从地里挖出来的黄泥就是做泥哨的原材料。原材料备好以后,就可以做泥哨了,做泥哨需要选择气温、湿度适合的季节动工,在冬天做,就要注意防冻。只见邴师傅掐了一块泥巴团在手里,三下五除二就塑出了牛头的形状,两只犄角,一张牛嘴,还有一种样式是类似啄木鸟和布谷鸟的泥哨,土话叫“lei rou”,邴师傅也顺手捏了几个。
接下来就是给造型好的泥疙瘩“投响”,邴师傅用一根特制的竹筷沾上一点食用油后,轻巧地几捅就给一个泥哨开好了音,并试着吹奏一下,没成想还湿漉漉的泥哨竟然能够发出简单的音调了。
下一个程序是对“投响”的泥哨阴干后进行烧制,借着灶火光亮,邴师傅的老伴麻利地将泥哨挑进灶膛内,水烧开了,泥哨也变红了,再挑出来冷却后,便可以上色装饰了。
上色使用的是秘制的颜料,先用钛白打底,然后用桃红点燃,最后再用毛笔一点、一撇、一捺完成整个作品,画到高兴处,邴师傅还随便拿起一个牛头哨,吹了起来,“货郎曲”、“吹姐儿”等老时候的曲调又悠扬地响了起来,勾起人们对自己孩提时代的久远记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进步,吹着泥哨走街串巷的货郎挑子已经不见了踪迹,孩子的玩具也变得高档起来,遥控的、自动的玩具数不胜数,但邴师傅始终坚持着泥哨这门手艺,与其说是卖钱养家,不如说是对自己这门老手艺里倾注了太多不舍的情感。邴师傅终有一天会放弃这门手艺,到那个时候,我们也许真的就很难看到手工制造、灶火烧制、土法染色的小玩意了,这种承载着生活热情与朴素美感的泥哨,还能以悠悠的古韵,存留在我们幽深的记忆中吗?
闫方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