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276—339年),字茂弘,览嫡孙,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孝友村)人。东晋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官至太保。中华名臣,史称江左官夷吾,“拥立东晋以抵抗外辱,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延续,自可称民族大功臣”,其“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光辉思想”千秋永照;开创“王马共天下”琅琊王氏巅峰之伟业,彪炳史册。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史记“南渡衣冠”重要人物,早年与琅琊王(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与族兄弟王旷、王敦等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共同扶佐司马睿,使之于乱世建国,成为东晋开国皇帝。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导有建立东晋之大功,与晋帝共掌天下,且不图其位。王导审时度世,扶已倒亡之残晋,建立东晋,并扶佐三朝无异志,使天下得104年之安,功安可比。王导权力过大,遭人嫉妒,被攻讦种种,但从没因权误国、误人,又能谨守本分,从没有在某方面有越规之行为。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苏峻入京(意图谋之,为苏峻所察觉)。不久即发生苏峻之乱,后叛乱为陶侃、温峤所平定,王导又驳斥了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面。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究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王导死后,晋成帝为其“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赗襚之礼,一依汉博陆侯及安平献王故事。及葬,给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中兴名臣莫与为比”。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导之功业先见之明和兴国之策,颇为世人赞许,一是说服司马睿移镇建业,成就帝王之基。二是收吴士之心以佐司马睿成就建国之基。正如近人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同意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可为据矣。
词人李清照于建炎二年(1128年)避乱至江宁。此间,对王导给予高度评价。“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当时流传甚广。这个断句既表现出女词人对北方沦陷的悲叹和对南宋朝廷偷安江南的不满,同时又希望南宋朝廷能出现一位象东晋王导一样的杰出人物,力挽狂澜于既倒。
临报融媒记者 朱剑锋 通讯员 王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