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之六|王羲之:一代书圣 开启中国行书之先河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4-22 阅读次数: 34803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人。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祖父王正,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第四子;父王旷,字世宏,为王正长子。王羲之小名吾菟,又称阿菟,“菟”是老虎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讲,王羲之的乳名就是“虎子”。永嘉年间随家族南迁至建邺(今南京),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其人生轨迹主要在山东临沂、浙江绍兴。临沂建有王羲之故居。金代《沂州普照寺碑》记载:“(普照寺)当子城之西南,有古台岿然出于城隅。台之西复有废池……其地盖东晋右军王羲之逸少故宅也。昔晋祚缺,元帝渡河,临沂诸王,去宅南迁,乃舍宅为梵寺。”王羲之在临沂生活了七年,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作为王羲之晚年的归隐地,嵊州市金庭镇也建有书圣殿、金庭观、王羲之故居、王羲之墓等等。作为第二故乡的绍兴,王羲之在这里度过了他辉煌的一生。

王羲之的杰作《兰亭集序》,被奉为“天下第一书”。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意气风发,召集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相聚在绍兴南部的兰渚山脚下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成就了千古书法极品《兰亭集序》。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

王羲之一生留下了东床坦腹、书换群鹅、题字卖扇、妙书春联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至今口耳相传。《世说新语·雅量》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郗鉴派遣心腹(门生)到王导家选婿,王导说:“我的子侄都住在东厢房,你们任意挑选。”门生挑选后回来向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年轻人都不错,听说选婿,每人都在刻意准备。只有一个人,独自袒露腹背躺在床上睡大觉,好像没听说选婿的消息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合我心意!”后来询问,原来是王羲之,因而将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隐《晋书》也记载羲之此时的表现:“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虽然一个是躺着睡大觉,一个是坐着啃大饼,但都是坦胸露背,满不在乎。王羲之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宠辱不惊、超凡脱俗的品格。这则故事被选录在《世说新语》的“雅量”篇,这种气度和度量正是上流社会所推崇的,所以郗鉴对他很满意。(王伟勋)

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临报融媒记者 朱剑锋 通讯员 王伟勋

( 频道编辑: 蒋宗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