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琅琊丨阳都故城

临报融媒 2022-05-30 阅读次数: 36577

我时常会到沂南县的阳都故城走一走,感受一下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心灵得到古文化的洗礼,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回归一种静谧。

先来到砖埠镇孙家黄疃村北靠沂河的堤坝外侧,这里有一段石砌护坡,经考古鉴定是阳都城东城墙遗迹。

阳都县是汉代琅琊郡的一个县,境域范围与今沂南县大体相等。阳都故城遗址在今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任家庄、汪家庄一带,距东汶河与沂河交汇处不足2公里,系冲积平原,呈凸突缓丘状,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阳都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开始于秦朝,到公元356年前后废置,存在了577年左右。该遗址内已发现瓮棺墓、砖室墓、画像石墓多座。画像石墓已发现4座,皆系汉代墓葬,计有画像石11块、画面15幅。另有大量龙山文化及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文物出土。

阳都还曾多次作为侯国存在,西汉的丁复、丁宁、丁安成,东汉的伏湛,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洪等先后被封为阳都侯。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银铸东汉琅琊王国的琅琊相印章,方形,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印文为汉篆白文字体,五字三竖行排列,左起自上而下为“琅邪相印章”。“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画,有明显东汉时印文特点。

阳都城还一度成为徐州的治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青州府·阳都城》中援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东晋“永和九年,段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以王腾为刺史”,明确说明永和九年(353年),阳都成为徐州的治所。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卷《晋纪二十二》记载,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龛所署徐州刺史阳都公王腾举众降,恪(慕容恪)命腾以故职还屯阳都”。段龛是鲜卑族人,永和六年(350年)秋七月占据广固(今山东青州一带),自称齐王。次年二月,段龛归降东晋,东晋以段龛为镇北将军,封齐公。段龛署阳都公王腾为徐州刺史,并将州治移于阳都城。

对阳都的最晚记载见于《晋书》,王腾举众投降慕容恪后,慕容恪进攻段龛据守的广固,段龛遣使向晋穆帝求救,穆帝遣北中郎将荀羡赴广固援助段龛。荀羡大军行至琅琊,惧怕燕军强盛,不敢进军,只顺便“攻破阳都,斩王腾以归”。《资治通鉴》中也记载,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徐州刺史荀羡攻阳都,“会霖雨,城坏,获腾,斩之”。此后,文献中就不见有阳都的记载了。

同时,汉明帝在阳都城召见刘苍的故事也留下了一段佳话。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第二位皇帝,出生于公元28年,公元75年去世,是后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中元二年(57年)正式即位。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帝的既成制度,对外致力于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他招抚流民,救济贫困,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的时期,历史上称为“明章之治”。永平十五(72年)二月,刘庄先驾幸偃师,《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载,“十五年春二月,东巡狩……辛丑,幸偃师”,在偃师处理完公务后直奔睢阳、彭城,“征沛王辅会睢阳,进幸彭城。”然后来到下邳,“癸亥,帝耕于下邳”。接着,“三月,征琅琊王京会良成,征东平王苍会阳都。”很有意思的是,刘庄不住在琅琊国治所开阳,而是把琅琊王刘京召到良成县见面。良成县治所在今江苏省新沂市西南、邳州市东南、沂河以东,这里西汉时期置东海郡良成侯国,东汉改为良成县。接着把刘苍从国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召到阳都见驾。唐章怀太子李贤在《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记载的明帝“征东平王苍会阳都”下注云:“阳都,县名,属琅邪郡,故城在今沂州沂水县南。”唐代今沂南县地盘属于沂水县。刘庄在阳都县召见刘苍,足以证明阳都县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刘苍(?―83年)是汉明帝刘庄同母弟,建武十五年(39年)受封为东平公,建武十七年(41年)进封为东平王。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刘庄任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在朝辅政,成为东汉时期唯一在朝辅政的藩王。永平十五年(72年)春在阳都的这次见面,兄弟两人都很高兴,相谈甚欢。汉明帝刘庄将自己所写的《光武本纪》给刘苍征求意见,让他看看对自己父皇的丰功伟绩是否充分表现了出来。刘苍也藉此献上了《光武受命中兴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十五年春行幸东平……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苍,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当然,必须申明,这里的“幸东平”指的是汉明帝在阳都召见刘苍,因为前边已经说得很清楚。汉明帝觉得《光武受命中兴颂》写得文辞典雅,就命校书郎贾逵作注释。后来“东平献颂”成为宗室歌颂帝德的典故,就来源于此。这次在阳都,汉明帝还赐给了刘苍钱一千五百万,布四万匹。汉明帝阳都会刘苍,让阳都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

来到这里,当然要去诸葛亮故里纪念馆。阳都是诸葛家族的发达地,是诸葛亮的出生地和少年生活地。这里1992年开始建起了占地2700多平方米的诸葛亮故里纪念馆。诸葛亮家族本姓葛,祖居诸县,后来搬迁阳都,为了和当地葛姓区别,才称为诸葛。这个家族的第一位高官是诸葛亮的远祖汉元帝时候的诸葛丰,诸葛丰不称葛丰,说明那时候他们家族就已搬迁到阳都了。诸葛亮在阳都生活到十五六岁,然后从阳都南下,成就一番辉煌事业,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杰出政治家。

诸葛亮故里纪念馆中陈列着很多文物,还有更多文物被县博物馆收藏。如阳都故城遗址出土的“阳”字砖,让《春秋》中的闵公“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记载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进一步佐证了杨伯峻的注:“阳,国名。据顾栋高《大事表》,姬姓。而洪亮吉《左传诂》云偃姓。《路史·国名纪》四,又云御姓。《周金文存》卷二页五九有鼎铭曰:‘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若此‘叔姬’为‘阳伯’之女,则阳为姬姓。阳故城在山东省沂水县西南。此盖齐人逼徙其民而取其地。”

1947年土改时,汪家庄村西南2公里的高岭上还发现了曹嵩冢,冢前原立一块中间带穿孔的画像石。墓室3间,皆为石砌,墓室四壁刻有画像。百多年前被盗掘,所以很多信息无存。有一块采用高浮雕技法精细雕琢的画像石,属石灰石质,高90厘米,宽160厘米,厚20厘米。画像结构分为3层:上层是仙树、楼阁、青龙、白虎和手持弓箭的人物等;中间是男女主人凭几端坐于楼阁内,两侧是抚琴、执便面(一种扇子)的侍者及排队等候前来拜谒的官员;下层左侧是抛长袖跳鼓舞的艺人,右侧为10人组成的庞大乐队,既有吹笙、埙、排箫者,也有弹琴、击打小鼓的女子(详见本报5月16日12版)。

阳都故城遗址是一个有着非凡历史意义的地理坐标。每次在这里走着,我都会觉得脚步踏实,眼界开阔,心灵充实。

高军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