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红色沂蒙·红色史话丨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红歌——《沂蒙山小调》

临报融媒 2023-03-26 阅读次数: 55985

《沂蒙山小调》是山东省的一首经典民歌,诞生于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群团组织、抗大一分校等经常在这一带活动、驻扎。

《沂蒙山小调 》纪念碑

《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40年6月,正值抗战的艰苦岁月,日寇经常“扫荡”沂蒙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经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散布谣言,与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积极配合我军的反击行动,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当地群众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曲调是抗大一分校学员李林凭在东北听到的山东逃荒卖唱人所唱的曲子编写而成,歌词由阮若珊创作,歌曲取名《反对黄沙会》。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这首歌的歌词被不断修改,随着革命队伍不断走向全国,歌曲也传遍全国各大根据地。

1953年秋,山东军区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并续写了后两段歌词,重新记录了曲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1957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民间歌曲集》中,收录了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三人创作改编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至此,《沂蒙山小调》最终定型。

1953年,在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时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首次演唱了正式定名后的《沂蒙山小调》。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韦友芹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等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20世纪80年代,山东歌手王世慧三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唱《沂蒙山小调》,赢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后来,《沂蒙山小调》融入时代音乐元素,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如今,这首小调不仅唱红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传遍大江南北,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民歌。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优美的旋律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被世代传承。

80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历经修改、充实和完善,体现了沂蒙老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沂蒙老区党政军民保家卫国、鱼水情深质朴情感的集中表现。这支曾经唱响沂蒙儿女献身疆场的经典小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饱含着沂蒙人民对党的无比忠诚、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仰,激励着沂蒙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费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