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沂蒙红色堡垒村丨岸堤镇兴旺庄村

临报融媒 2023-11-12 阅读次数: 22399

兴旺庄村位于沂南县岸堤镇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处。据传明代以前便有人居住,村处花岭坡北,古为交通要道,店铺较多,故名花岭店。清康熙七年(1668年)遭遇强烈地震,村民北移至此重建家园,改名兴旺庄。

1938年夏天,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在岸堤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兴旺庄离岸堤不远,受其影响,村民较早受到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战教育。村里三家较大的地主也在激烈分化。开明地主马月如原为国民党沂水九区区长,后经共产党、八路军争取,被选为沂水九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其弟马保甫,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岸堤干校)学员的教育帮助下,于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马保甫与西岩路村的几位党员在月岭河石窝里秘密成立联村党支部,马保甫任党支部书记,刘德甫(西岩路村人)、董春农分别担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不久,在联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组成了抗日自卫团。1939年冬,村里共发展7名党员,成立了党小组。1940年春节期间,党员已发展到十几人,单独成立了村党支部。同年初,抗大一分校政治部临时民运工作队到兴旺庄一带开辟工作,帮助村里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识字班等。临时民运工作队队长章柯、队员刘延陵,在抗日自卫团的基础上指导建立了精干且富有战斗力的游击小组。游击小组和正规部队差不多,每天早起跑步,晚上集体住宿。游击小组曾单独或配合部队与土顽、日伪军作战上百次。仅在重山反顽斗争的一个月中就作战56次。日伪军曾先后7次放火烧村,特别是1941年冬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时,全村房屋被焚烧得只剩村头、场边的6间半房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兴旺庄的民兵仍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牢牢守住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被山东军区授予“沂蒙西大门战斗堡垒村”荣誉称号,并授锦旗1面。1942年,鲁中区党委武委会传令嘉奖,奖给兴旺庄民兵短枪2支、步枪6支、子弹300发、手榴弹两挑子,并奖给“人民靠山”锦旗1面。

该村在做好民兵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教育,办夜校、组织识字班、开展文艺宣传等。村里举办夜校,使多数青年能读书写字、看报宣传,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妇女,进了“识字班”,学习文化知识,为后来参加革命打下基础。开展宣传活动因陋就简,最初用一把二胡、一副竹板,甚至敲瓢头子来宣传抗战道理,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每打一仗就总结、宣传抗战道理,并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庆祝胜利。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兴旺庄的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农村业余剧团。1948年秋,这支业余剧团加入支前大军,随第三野战军第20军后勤部南下,进行战地宣传。在徐州,18位庄户演员伴着淮海战役的炮声,为部队及当地群众演出了《李闯王送兵》《打渔杀家》等优秀节目。1949年4月,随军渡过长江,在南京为凯旋战士进行了慰问演出,被第三野战军第20军后勤部授予“渡江支前无尚光荣”锦旗1面,同时还颁发了光荣证和4枚渡江纪念章。5月,随军到达上海,演出一天一夜,庆祝上海回到人民的怀抱。6月底,这支经过战火洗礼的业余剧团奉命复员。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荣获的“沂蒙西大门战斗堡垒村”锦旗、“渡江支前无尚光荣”锦旗、神枪手马友才使用过的1支大盖枪、老民兵模范杜纪存用土布缝制的手榴弹包等8件革命文物,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征调收藏。1954年,兴旺庄村的英勇事迹被《大众日报》作了题为《英勇战斗的中共兴旺庄党支部》的整版报道。

2017年6月8日,兴旺庄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沂市第二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

( 编辑: 徐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