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堡垒村丨砖埠镇尤家埠子村

临报融媒 2024-02-18 阅读次数: 31417

尤家埠子村位于沂南县砖埠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1941年建立村党支部。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家埠子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劳武结合,积极组织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是著名的抗日生产模范村。

1943年春,该村村民马星祥当选为村农救会主任,同年10月,任村党支部书记。马星祥领导全村贫苦农民,执行党的减租减息政策,使地主占地由70%下降到5%,贫农占地由12%上升到33%。之后,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全村组织了17个变工组,当年秋天上交公粮1万公斤,超额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受到了沂临边联县委的表彰。

为积极响应上级“一切为了支援前线”的号召,尤家埠子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利用村内原有的近40台织布机,组织成立了纺织生产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马星祥兼任纺织生产合作社主任,孙连元任副主任,另外由8名纺织能手组成纺织理事会,孙连元兼任理事会会长,专门负责具体的纺织生产。纺织合作社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忙纺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纺织大生产运动。纺织生产合作社除纺线、织布外,还经常为部队承担加工军装、手榴弹袋、子弹袋等任务。如1945年夏天,合作社就接到了加工1200套军装的紧急任务。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广大妇女不分昼夜,积极赶做。妇女王佃芝、任树英等5人曾每人每天加工三件军衣,其他妇女也能每人每天加工一至两件,按时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由于尤家埠子纺织合作社织出的布质量好、分量足、缩水性小、纺织周期短、支援前线及时,成为鲁中军区后勤部的生产基地,后勤部还专门组织人力从滨海、鲁南、鲁西南等地调来大批棉花,专供纺织合作社加工。

1944年夏天,随着抗日前线军需的不断扩大,鲁中军区后勤部交给尤家埠子纺织生产合作社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及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村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把上级拨给的少量加工费,大部分用于添置生产工具,仅织布机就增加到83台,基本上达到了一户一台织布机,有十几户还达到每户2台。为提高劳动效率,他们又开展了纺织竞赛活动,纺织能手现场表演,交流经验,传授技术,对先进分子及时表彰。有31名妇女学会了牵布、刷布等这些多是男人干的活,有的妇女不仅掌握了织布技术,还能超过男同志,最快的一天能织一匹布。1944年,纺织合作社就有1.4万多匹布送到前线,超过了1943年春鲁中联办对全鲁中区下达的1.2万匹布的织布任务。纺织合作社越办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到1945年春,村里增加了1处洋弓坊和1处染坊,集体财产发展到近10万元(北海币)。方圆五六里的村庄,都为尤家埠子纺织合作社承担了纺线任务,到该村领棉花的、送线的,不分昼夜,络绎不绝。广大群众还把纺织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变工互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农业生产中的变工小组为单位,在纺织生产上也展开了变工互助。在大规模的纺织生产中,整个尤家埠子村几乎是家家纺线到五更、户户织布到天明。1945年,合作社一天最多时能织出60匹布,全年共织近2万匹布。

尤家埠子村的农业、纺织生产搞得好,与村民兵坚持劳武结合、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是分不开的。村党组织经常组织民兵到敌占区进行游击活动。到1944年下半年,民兵发展到30多人,有枪30余支,成为一支精干的地方武装力量,在保卫村庄、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参加区、县组织的对敌斗争,经常深入敌后,挖公路、炸桥梁、剪电线、砍电杆、抓汉奸、收公粮、袭击日伪据点,机智巧妙地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证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的顺利发展。从1943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村民兵负责为纺织生产合作社运送布匹或接应棉花,经常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从未出过差错,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

1945年春,该村马星祥、孙连元、杨希月三人光荣出席了鲁中区召开的第一次劳模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纺织生产合作社还被奖励新式纺纱机1台,马星祥、杨希月被光荣地评为鲁中区“劳动模范”,孙连元被评为“纺织能手”。1946年1月,在鲁中区第二次劳模大会上,尤家埠子村被评为“合作集体一等模范”村,获得锦旗一面。马星祥当选为鲁中区“劳动英雄”。

2017年6月,该村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沂市第二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