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翻腾 彩灯绕阁!国家级非遗龙灯扛阁舞出临沂人的精气神儿

临报融媒 2024-03-11 阅读次数: 4572

■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临沂专场

在临沂客户端讯 慷慨激昂的鼓点敲起来,热情似火的龙灯舞出来。3月1日,琅琊古城上演着这样一幕:在舞台中间,身着黄色服装的舞龙者们灵活操控着一条青龙,追逐着龙珠,穿梭于扛阁之中,变换着各种姿态;两旁的荷花龙也不甘示弱,一会儿翩翩起舞,一会儿盘旋游走,将龙的灵动和威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场景好似一幅生动精美的画卷,吸引着在场观众的目光,引得喝彩声不断,这就是起源于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一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扛阁。

龙灯扛阁表演已传承300余年

3月1日,河东区第二十三届民间秧歌汇演在琅琊古城举行,九曲街道三官庙社区龙灯扛阁艺术团作为压轴表演出场。在即将上场之前,现场观众已经围住了艺术团的队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打卡。哨声一响,音乐响起,龙灯扛阁艺术团的队员们闪亮登场,全场的目光聚焦到他们身上,两圈走场之后,表演开始。中间一条青龙紧随龙珠有巨龙翻云覆海之态,扛阁疏密有度,人和龙贯穿于其中,龙腾人跃,昂扬向上;两侧各一条荷花龙,展示出了优美轻盈的姿态,与之交相辉映,加上鼓锣的激昂配乐,整个气氛热闹非凡。台下的观众们不时为舞龙者们精湛的技艺鼓掌喝彩。

龙灯扛阁起源于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它和传统的舞龙等民间表演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将民间常见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是三官庙一带独有的民间艺术。三官庙社区59岁居民杨贯秋是龙灯扛阁的第九代传承人,从18岁第一次接触舞龙开始,他便喜欢上了这项表演。

杨贯秋回忆说,龙灯扛阁过去多用于祭神和求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三官庙村紧挨着沂河,村民对沂河充满了敬畏,所以也流传着一些传说,有一年大旱,村民们舞着龙灯去求雨,结果雨真的下起来了,那一年粮食获得了丰收。从那以后,龙灯扛阁的传统便延续下来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庆祝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取得胜利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喜庆节日里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去周围的村里表演,当时的娱乐项目少,我们可受欢迎了。”杨贯秋说。

直到现在,龙灯扛阁还是深受很多人的喜爱,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都进行演出。“特别是我们村的,观看龙灯扛阁那是新年必选的娱乐项目,如果他们不演出了,都感觉没年味了。”三官庙社区居民杨女士说,龙灯扛阁表演一出,欢乐和热闹就来了,年味也来了。

偶然萌发的创意将舞龙和扛阁巧妙结合

“全国舞龙的有很多,但是把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我们是独一份儿。”杨贯秋自豪地说。龙灯扛阁由舞龙和扛阁组成,舞龙者每组10人或14人;8副扛阁由16人表演,8个成人为“下扛”,8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龙灯扛阁舞的“龙”代表着“东海苍龙”,“龙”身摆开有50多米长,一般需要10多个人一起配合,才能舞起来。龙身分节,硬节用竹、木做支撑,软节中空,舞起来犹如真龙游弋翻滚,极为生动。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龙珠舞动,动作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等,套路均以“速场”贯穿连接。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扛阁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伴奏主要用打击乐队,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表演进入高潮时,可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

杨贯秋和村民一起回忆之前演出的时光

说起把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创新点子,得追溯到龙灯扛阁艺术团去重庆参加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的时候。“扛阁”最早是人们观看舞龙灯演出,由于观看的人过多,有人把铁架子扛在身上,让小孩子坐在铁架子的座椅上观看演出。“早些时候,龙灯和扛阁是分开表演的,舞龙的在舞龙,扛阁则在两侧随意走动。到2000年,我们去参加铜梁龙灯艺术节时,我和老艺人一起琢磨,把龙灯和扛阁结合在一起,把扛阁当成一个龙柱,龙灯在中间穿梭,这样经过创新,整个表演融合到了一起,舞台的氛围就起来了。”杨贯秋说,当时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了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齐鲁神威奖”,队员们的信心增强了不少。

自此之后,龙灯扛阁艺术团站上了更大的舞台,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临沂站火炬交接仪式的现场展演;2009年,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园“山东周”开幕仪式的展演。

从耳濡目染到用心传承

“小的时候是看老人演出,到18岁的时候,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刚开始接触,是舞龙身的第四节,到后面就舞龙头了。”杨贯秋告诉记者,舞龙头可是责任重大,要有一定的技巧性,舞龙头需要脚步稳健,身体又要有灵活性,不然很容易让队伍扭到一起。现在的杨贯秋作为传承人,更多的是指导训练年轻人,发展新生的力量,但是如果有重要的场合,他还是会上场。

杨贯秋和村民一起回忆之前演出的时光

“我小的时候看这个表演,或者被大人扛在上面表演,长大了上台表演,老了再把孩子送到舞台上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传承。”54岁的李忠刚司职扛阁的角色已经20多年了,“2000年,去重庆参加比赛时,我第一次接触这项表演,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当时扛的是我闺女,时间一晃,现在都扛孙女了。”李忠刚笑着说,大鼓一响,龙头一起,感觉人的整个精气神就来了。

现在在龙灯扛阁艺术团也能看到年轻队员的身影。谷国立是一名00后,但他的演出经历十分丰富。从2015年加入艺术团开始,谷国立就开始跟着训练,到现在,差不多10年了。“我一直舞龙身,下一步准备上龙头了。作为三官庙人,这种传统文化已经印在心里了。作为年轻的一代,我希望吧这份遗产能好好传承下去。”谷国立表示,从小就一直受到龙灯扛阁表演氛围的感染,一直被带动着,这股精气神儿让他沉浸其中。

临报融媒记者 梅香玉 宋天健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